大皖新聞訊 春夏時節氣溫升高,食源性疾病也逐漸進入高發期,大家熟悉的醬牛肉、涼皮面、剩米飯等都是常見的病因食品。5月23日,記者從安徽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據我省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顯示,毒蘑菇中毒、細菌性食源性疾病、亞硝酸鹽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在我省春夏季節經常發生,特別要引起注意。廣大城鄉居民就餐后如出現不適并懷疑是由食品導致,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盡早就醫。
毒蘑菇中毒
進食后10多分鐘至數小時內即可發病
記者了解到,我省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發生,以春季和夏季最為多見。毒蘑菇毒性復雜,進食后10多分鐘至數小時內即可發病,嚴重者可致死。
“毒蘑菇中毒癥狀主要有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腎損害型、類光過敏型和橫紋肌溶解型等。”疾控專家提醒,毒蘑菇形態多樣,根據傳統方法和特定經驗很難識別。“鮮艷的蘑菇才有毒”“毒蘑菇做熟就沒有毒了”“被蟲叮咬過的蘑菇沒有毒”等觀點,均是錯誤的。因此,廣大城鄉居民要做到不采、不買、不食用野生蘑菇。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醬牛肉、涼皮面等為常見病因食品
據悉,常見的細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由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和蠟樣芽孢桿菌導致,發生時間多為夏季。不同的致病菌潛伏期不同,一般為4~24小時,最長可達3天左右。
中毒癥狀主要為腹瀉、腹痛、發熱、惡心、嘔吐等。在預防方面,要嚴防食品在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被致病菌污染。食品低溫保存,加工生熟分開,食用前徹底加熱。
亞硝酸鹽中毒
將亞硝酸鹽與食鹽、糖或堿面等分開存放
亞硝酸鹽為白色至淡黃色粉末或顆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觀及味道與食鹽相似。食入0.3~0.5克亞硝酸鹽即可引起發病,3克可導致死亡。
亞硝酸鹽中毒發病急,一般為10分鐘至3小時,偶爾長達1天。輕度中毒有頭暈、嗜睡、頭痛、乏力、心慌、胸悶、惡心、嘔吐以及口唇、耳廓、指甲輕度紫紺等癥狀,高鐵血紅蛋白在10%~30%;重度中毒的癥狀是皮膚、粘膜紫紺,口唇、指甲、眼結膜、眼眶和耳朵等部位青紫明顯,高鐵血紅蛋白可超過50%,以及心悸、心律紊亂、呼吸困難、驚厥、休克、昏迷等,重癥患者可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常見病因食品為熟肉制品、腌制蔬菜等,或誤將亞硝酸鹽當食用鹽、糖使用。省疾控中心提醒,肉制品中亞硝酸鹽的用量要嚴格遵守國家衛生標準。居民要將亞硝酸鹽與食鹽、糖或堿面等分開存放,并做好警示標記。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