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月4日,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老大橋(鎮海橋)修繕工程現場,正在利用機械等進行黎陽方向的三個橋墩基礎的施工,春節前,這三個橋墩的承臺部分施工完成,節后繼續進行橋墩“核心”施工??拷拖辖址较虻娜齻€橋墩已經完成“核心”部分,節后也將實施橋墩石料構件部分施工等。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隨著6個橋墩的面貌基本成型,屯溪老大橋的外形輪廓也已經呈現。站在西鎮街或華山路的橋頭俯瞰,已經可以想象出老大橋今后的模樣了。
這次修繕,通過對橋墩基礎的考察發現,古人造這座橋時,并沒有在河床上用梅花樁等做基礎,而是用松木直接在河床上鋪層后就進行橋墩施工的。老橋幾次水毀,可能也與橋墩基礎不牢固等有關。為了確保老大橋不再被山洪毀損,這次施工中,對橋墩的樁基、承臺、橋墩的墩“芯”采取了現代工藝與材料,增強橋基的穩固性,以抵抗年年都有的山洪沖擊。目前,對屯溪老街方向的橋頭也在進行圍護樁施工,為下一步重修橋頭平臺做基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攝影報道
編輯:彭玲
關聯閱讀:屯溪老大橋曾多次重建、修繕
屯溪老大橋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相傳是隆阜富商戴時亮(徽學專家陳平民經過考據,認為其實是戴廣憲所建)為嫁女兒獨資建造。古橋建成后,并沒有平平安安的度過數百年。歷史上,屯溪老大橋多次被山洪沖毀,進行過多次重建或規模性修繕。
其中,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老大橋被水毀。之后,屯溪黎陽富商程于謙捐巨資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古橋通行不到20年時再次被水毀,程子謙又獨資復建,橋未成就去世。他的兒子程岳繼承父志,終于把橋建成。
到了清光緒十年(1884年)四座橋墩受損嚴重,再次重修。
1990年代,黃山市當地政府曾對老大橋橋墩基礎進行過一次規模性加固,對橋面等也進行了整修。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