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22日(今天)上午,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老大橋(鎮海橋)第五個橋墩(屯溪老街往黎陽方向,包括護岸在內)進行考古性發掘。省文物考古所專家及老大橋修繕項目技術負責人等參加發掘。此次發掘,在橋墩東南角發現3枚紅色銅幣,經辨識,應為民國開國時期鑄造的雙旗紀念幣,因數量稀少,價值頗高。
當天,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全程見證了現場發掘過程。據知,屯溪老大橋(鎮海橋)共有6個橋墩,其中靠近屯溪老街方向的3個已經重新做樁基、承臺、新橋墩基礎等。靠黎陽一側3個橋墩,有兩個正在樁基施工,唯一保留的一個是水毀時殘存分水尖構件最多的第五個。
施工人員在技術指導下,小心翼翼的清除松木樁基上的砂泥、90年代維修時混凝土塊等。該橋墩樁基部分,有兩層松木平鋪,松木以橫豎交錯形式互相牽制,以穩定橋墩基礎。松木兩側,以巨大的塊石砌筑,讓橋墩基礎更為穩定。
清理過程中,葉師傅在橋墩東南角的角落,發現3枚銅錢。因在水下年代久遠,銅幣部分字體模糊或湮滅,不可識,但是銅幣的雙旗等圖案清晰,有湖南省等字,經辨識,該銅錢應為民國成立之初的雙旗幣,非常珍貴,目前施工項目方已經將銅幣妥善保管。古橋修繕項目技術負責人姚順淶等分析稱,這應該是民國時期對老大橋修繕時,工人填放的銅錢。這些銅錢的出現,說明古橋不僅康熙年間兩次重建及光緒年間大修過,而且在民國時期也曾修繕。
民國雙旗幣
在進行必要的橋墩遺址勘察、資料記錄等工作后,對樁基兩層松木進行了清理。清理中,沒發現梅花樁的樁基。同樣,其他5個橋墩的樁基,也沒發現梅花樁。
藏身水底,為老大橋默默服務逾百年,這塊松木出水時仍然如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攝影報道
編輯:陶娜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