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11月30日,記者從“我從包公家鄉來”——“走進包公故里 追尋紅色印記”散文名家采風活動中了解到,肥東縣啟動“包公文化園”建設,以包公出生地和包氏宗祠古遺跡為依托,對包公的歷史和文化加以深度挖掘和開發,再利用山水資源的優勢,打造出公益性和營利性兼具的包公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包公文化園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年底整體竣工。
作為包公的出生地和成長地,肥東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包公文化品牌的建設,先后安排縣紀委、縣委宣傳部主抓“包公文化園”建設。項目地點位于包公鎮東部山區,集廉政、勤政教育、包公文化開發、休閑、觀光旅游、生態農業,文化拓展于一體。
包公故居位于包公鎮小包社區小李蠻村民組,目前留有花園井、荷花塘及包公衣胞廟。原宅坐西向東,宅門偏東南。小峴山口從前有條天然河流,向北經過虎山之東,分為兩支,其中一支向北流入村東的荷花塘,惠及全村。
據了解,包公故居項目是包公文化園重點打造項目。項目集中展現包公忠孝、廉政和公平正義的思想文化,占地約5.01公頃。根據合肥市建設“五位一體”的包公文化主題公園規劃要求,充分利用肥東縣包公鎮小包村這一包公出生地所在的村落,打造包公廉政文化主題特色小鎮。空間結構上,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為統領,將整個園區分成“一心、一軸、三區 ”。其中,“一心”指中心文化廣場,“一軸”指包公文化展示軸,“三區”分別指位于園區西南部的包公故居片區、西北部的孝肅閣展示區以及東部的以包公書院為核心的北宋書院文化展示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余康生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