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人臉識別等為代表的身份識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地推行“刷臉”進小區。可“刷臉”給人們生活帶來 方便的同時,個人信息安全該如何得到保障?在今年省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建議:本地盡快制定相關法規或規定,規范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 范圍,并且采取措施確保人臉識別信息的安全性。
省人大代表方書蓮:
人臉識別有助于智慧小區建設
“我覺得人臉識別對智慧小區的建設是有必要的。”省人大代表、潛山野寨中學教 師方書蓮告訴記者,人臉識別進小區,有利于規范小區管理,保障小區居民生活安全。
方書蓮認為,當今社會信息化發展非常迅速“。對于人臉識別進小區這項措施,可 能有些居民會擔心信息泄露,我覺得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方書蓮建議,在實行人臉 識別進小區這項措施之前,相關部門應該對具體實施情況進行宣傳,打消居民心中的 疑慮,這樣居民對此也能理解,也有利于工作的推行。
“對于人臉識別進小區,我覺得物業應該是實施部門,居民信息內容應該由政府 相關部門來管理。”方書蓮表示,在實施這項措施時,應該嚴格按照相關規則進行管 理,不能產生管理松懈的情況。
省政協委員王永紅:
應立法規范 “人臉識別”的應用
“目前關于人臉識別的問題主要包括對人臉識別的數據管理不嚴密、數據容易泄露 等。天津、南京、杭州有出臺政策,禁止強制和非法采集人臉信息。”省政協委員、合肥工業 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王永紅認為,由于人臉識別數據庫關系到公民隱私和 國家安全,有必要在人臉識別數據的采集、存儲、使用等方面加強管理和規范。
為此,王永紅建議將人臉等識別信息應用納入相關法規條例。“加強人臉技術應 用的規范性。”他認為,人臉識別的應用單位需要經過申請,經相關部門審批同意后才 能實施,審批要對人臉識別的使用必要性和使用場景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最大限度地 防止擴大濫用;進行數據采集前應進行提示,確保知情權,非必要不得強制應用,確保 信息在規定范圍內使用。
其次,對人臉識別技術產品和單位進行認證管理。可由政府指定專業機構或者 部門作為技術認證單位,對各項人臉識別技術、數據服務器等產品和企業進行認證管 理,對其技術和產品的指標、安全性和保密性進行認證,設置企業準入門檻。
此外,還應加強對人臉識別數據使用的監督和管理“。人臉識別數據應受主管部門監 管,存儲在批準的地點和設備內,必須要有嚴格的保密措施,并確保數據安全。”王永紅 說,針對利用人臉識別數據進行違規應用和違法犯罪的行為要根據法規條例進行處罰。
省人大代表汪海:
統一部署,確保數據使用安全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推進,智慧社區正在加速落地建設 中,合肥也在緊鑼密鼓部署和推進。但現狀可能是關注智慧社 區的用戶較多,但真正體驗智慧社區生活的用戶極少。而且大 家對其中感知最為明顯的進出小區 ‘人臉識別’系統依然存在較 大的擔憂。”省人大代表汪海認為,推進智慧小區建設從出發點 和成效上來說,一定是奔著加強社區安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目 的去的。
“政府推進籌建的民生工程,百姓仍舊有這么多疑慮,還是 源自項目推進中的宣傳缺失,導致信息公開程度不夠。”因此, 汪 海建議政府加強對智慧小區建設的宣傳和引導,從根源上打消 疑慮。此外,政府統籌建設的民生工程,項目招標以及流程和資 質上的把關自然是相關部門的重中之重,切勿采用低價競標導 致項目建設單位資質層次不全,造成隱患,好事變壞事。
汪海建議,合肥市各區統一部署,采用統一的信息采集設 備,并做好宣傳引導,采集后的數據信息直接傳輸到公安部門, 小區不留存人員數據。對承建單位、物業保安服務單位簽署數 據安全承諾書,確保數據使用安全。
“其實,智慧小區只是智慧生活圈的一個小小模塊,任何的 新事物都需要大家用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和接納,未 來智慧養老、社區O2O、物業家政等運營服務必將走進大家的 視野,會收集和沉淀更大范圍的用戶動態數據和生活圈資源, 隨 著技術的革新和進步,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我 們也將實現更大范圍、更多維度的智慧生活。”汪海說。
倪致遠 李雯 何文朔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余康生 劉旸 星級記者 徐琪琪攝影報道
編輯:唐恒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