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30日,安徽省人大代表、鳳陽健民藍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時志軍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采訪時提出,建議我省能夠整鄉整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項目規模效益。
時志軍稱,隨著國家、省、市、縣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的出臺,對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農田和開展灌溉防洪、除澇、水環境與水生態保護綜合治理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但是通過調研了解,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重視解決。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投資標準較低,治理效果難以體現。”時志軍表示,目前按農業農村部政策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標準為1500元/畝(中央投資66%、省14%、市5%、縣15%四級財政承擔)。對于處江淮丘陵地區,要真正實現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小田并大田、機耕路、灌排溝渠及涵閘等田間配套工程相對于平原地區就要密集,目前的投資標準是遠遠不夠的。
此外,為了完成年度治理面積,在項目工程設計上只能區分為“核心區”與“非核心區”,“核心區”路、溝、渠及配套設施相對齊全,“非核心區”只能象征性布置一些少量工程,應付上面的任務面積,實際上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治理,群眾意見較大,工程建設過程矛盾較多。
時志軍提出,我省在農田建設方面還存在項目資金整合難,工程建設不能統一實施。受上圖入庫限制,選點立項難的情況。對此,時志軍建議,我省要整鄉整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項目規模效益。省級層面出臺政策規定,整鄉整村推進,逐步實施,不做“天女散花工程”,對生產基礎條件差的區域,全面實施土地平整(小田并大田,推行一家一塊田),實現項目規模效益。
“還要提高高標農田建設畝均投資標準,并對2018年以前實施的農田建設區域納入提升改造。”時志軍建議,我省要把“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項目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并實施。便于統籌布局、統一規劃、統一施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 葉曉 徐琪琪 余康生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