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武漢男子劉某破解一些期刊雜志的投稿信箱,冒充編輯以版面費為由共詐騙投稿人92660元,10月30日,淮南市大通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劉某有期徒刑3年8個月,并處罰金2萬元。11月4日,記者從淮南市公安局淮河路派出所了解到,85名受害人均為研究生或博士生。
劉某大學畢業后,曾在武漢一所學校當老師,后來辭職到廣東居住結婚。由于他知道有很多高校學生、單位人員評定職稱必須在期刊雜志上發表論文需求,就冒充期刊雜志工作人員實施詐騙,屢屢得手。2017年,劉某因詐騙被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8個月。2018年底,劉某刑滿釋放回家后卻不思悔改,仍然重操舊業進行詐騙。
2019年4月,淮南一所高校的小余因為要發一篇論文,就向一家雜志社投稿,沒過多久就收到了雜志社編輯回信,說他的論文將在下期刊發,但需要付800元版面費。小余也沒有多想,就按回信上提供的銀行賬號轉了過去。可讓小余沒有想到,第二天他又收到雜志社電話,對方說雜志社的投稿信箱密碼被盜,有人利用投稿信箱發信進行詐騙,如果已被騙了,立即向警方報案。
淮南市公安局山南分局淮河路派出所接到小余的報案后,通過偵查發現被騙的錢已進入到劉某的私人賬戶,而外地也有幾十人被騙,錢都進到了劉某的賬戶上,受害人均為研究生或博士生。警方隨后對劉某展開抓捕,2019年6月,劉某在北京落網。
劉某交代,其通過在網絡上搜索一些期刊雜志對外的投稿郵箱,然后反復猜測、嘗試郵箱密碼,如《法學雜志》,其為試出其投稿郵箱的正確密碼,反復嘗試了100次。試出正確密碼后,就侵入郵箱冒充期刊雜志工作人員,向投稿人發送采用文章的虛假郵件,要求投稿人向其指定的賬號匯入發表費、版面費等費用,每篇費用在600元至1300元,詐騙投稿人錢財。在收到銀行入賬提醒短信后,劉某便立即將錢轉入另一張銀行卡,然后馬上取出,用于個人揮霍。
法院審理查明,2018年年底至2019年6月期間,劉某采用破解投稿信箱密碼的方法,冒充《法學雜志》、《理論觀察》、《理論建設》、《安慶師范大學學報》、《濰坊學院學報》、《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等國內十余家期刊雜志的工作人員,分別騙取85名受害人錢財,共計92660元,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
陳慧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