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鄉,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融合”二字,體現了城鄉互融互促、差距逐步縮小的過程。其中,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關鍵。
晨霧繚繞 山村如畫 肖本祥/攝
然而,“三農”工作千頭萬緒,不只是糧食保供、鄉村產業等農業經濟發展工作,鄉村治理、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抓。
如何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作為農業大省,安徽一直步履鏗鏘,不斷探索,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貢獻出更多智慧、釋放出更大的創造動能。
一
收獲的季節,江淮大地正孕育著一個新的豐收年景。
顆粒歸倉 左學長/攝
作為糧食大省,安徽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每一場豐收背后都是拼盡全力,這樣的數字才會讓人感到心安——全省糧食總產連續7年站穩800億斤臺階,2023年糧食總產達830.16億斤,實現“二十連豐”。今年夏糧總產351.86億斤、居全國第3位、再創歷史新高。
安徽糧食的豐產豐收,不僅事關本省,更關系著全國的吃飯大計。特別是安徽每年凈調出優質糧超200億斤,為南方唯一的凈調出省。
新起點上,如何扎實推進江淮糧倉建設,讓“大國糧倉”里的“皖糧”分量更足、底子更厚?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江淮糧倉,扛牢糧食保供責任?!?/p>
放眼江淮大地,每一分耕耘,都孕育著希望。
抓關鍵要害。聚焦種子、耕地“兩個要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建設、驗收、管護機制,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升合肥“種業之都”建設質量,培育推廣一批突破性糧食品種,讓“糧袋子”更豐盈。
謀產業增值。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協同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升級,加快打造“三鏈協同”的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讓產業鏈長起來。
增種糧收益。大力培育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優化生產者補貼政策,全面推行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安徽的廣袤田疇,“糧”策生根,“皖糧”越端越穩!
二
安徽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每當中國農村發展遇到“激流險灘”,人們都習慣看向安徽,尋找方案。
當前,我國正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工作,這是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政策保障。
二輪到期延包怎么延?一些特殊人群該怎么延包?有特殊情況的承包地如何延包?又應該如何避免簡單地“一延了之”……這些重點問題,廣大農民都很關注。
因此,用好“先試點探路、再總結推廣”這條農村改革的重要經驗至關重要,要在試點中不斷總結經驗,穩妥有序推進。
安徽,是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三個整省試點省份之一。今明兩年,安徽約有1100萬農戶二輪承包到期,占農戶總數的90%左右。從實際成效來看,目前,安徽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的延包原則,加強政策指導,延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今年到期的437.1萬農戶,已完成延包合同簽訂421萬戶,占到期農戶總數的96.3%,基本完成今年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任務。
安徽,蓄力在阡陌之間,再一次擦亮農村改革的“金名片”。明年,安徽還有80多個縣(市、區)二輪承包到期,要不斷努力,確保明年整省試點工作平穩有序完成。
必須堅持延包原則底線,以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為基礎,以戶為單位開展延包,不得隨意改變集體所有權界限,不得推倒重來、打亂重分,不得回避矛盾搞“一延了之”,不得強行收回農戶承包地搞“反租倒包”。
安徽探索出的“地、利、崗、保”相結合的四種延包路徑也要繼續推廣,妥善解決無地農戶和少地導致生活困難農戶的合理訴求。要依法保護好婦女、進城落戶農民等重點群體土地承包權益,切不可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承包地“小調整”范圍應嚴格把握,嚴格管理機動地和新增地源,嚴格控制確權確股不確地,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積極穩妥推進承包地暫緩確權登記、占用承包地建房等問題化解。
三
鄉村是人們“最原始的家”,建設好鄉村,才能讓城與鄉的雙向奔赴更加熱烈。
碭山酥梨、東至食用菌、全椒薄殼山核桃、黃山茶葉……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才能實現村強民富業興。
梨香滿園豐收忙 崔猛/攝
讓鄉村“以產興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安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
要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并推進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體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快推動農文旅融合,培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帶動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安徽有兩千多萬農村常住人口,和美鄉村建設,如何破題?
安徽給出的答案是: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對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進行整體性謀劃、特色化設計,實現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持續提高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社保和公共文化等服務向農村覆蓋……讓環境“高顏值”提升農民“幸福值”、生活“便利度”提升群眾“滿意度”,這些均是行之有效的舉措。
宜居宜業,還要和美。把“和”的理念貫穿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強化黨建引領,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
新時代新征程農村一定會有更加光明的前景,農民會有更加火熱的生活。從產業發展到鄉村建設,從治理方式再到文化生活,江淮大地上,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秀美畫卷正徐徐鋪展!
據安徽時評 撰稿:許昊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