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并不遙遠的上世紀90年代,國產電視劇打出了一個個動情的響指。
從2023年到2024年初,幾部備受關注的爆款劇不約而同地重返90年代。
無論是變革浪潮中的風云際會,此起彼伏的商業奇跡,還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織,南方與北方的鮮明對比,不同人物在時代洪流下的不同命運,總令人唏噓感嘆。
這幾部劇是《漫長的季節》《平原上的摩西》《繁花》以及《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以下稱《大江大河3》)。
圖片來源:電視劇《大江大河》官方微博
90年代是這些劇里“看不見的主角”。
今天,我們為什么對90年代念念不忘?
一
1993年,《大江大河3》中的宋運輝從東海化工廠被貶至彭陽農藥廠,一向堅韌執著、向陽生長的宋運輝,在這個小破廠子里艱難地推動改革、重新起步。
同樣是在1993年,《繁花》中的寶總運籌帷幄,讓三羊牌T恤一夜之間成為上海名牌。“左手股市,右手外貿”的寶總,搶占時代先機,躍升城市新貴。
這兩部熱播劇,在2024年開年,一下子把人們拉回那個熱血沸騰、熱情奔跑的年代。
上世紀90年代初,《春天的故事》從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唱響,一些固執已久的觀念被打破,一些晦澀不明的爭論被明晰。此后,一系列重大改革得以系統梳理、整體推進,改變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也影響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繁花》中的寶總說,“時代突飛猛進,我不想只做看客。”
圖片來源:劇集《繁花》官方微博
現實中,人人摩拳擦掌,只管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從鄉鎮企業的萌芽到中國制造的崛起;從溫州小販“雞毛飛上天”,到敢想敢干的企業家“罐頭換飛機”;從大批體制內精英下海創業,到知識精英回國初創互聯網企業,一群群人在夾縫中尋求發展,一代代人在接力中前行。
他們一路高歌,參與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般的高增長。
每個人融入時代的姿態各不相同,隔著歲月的濾鏡去回望,更有著萬花筒般的變幻之感。
《繁花》融合了90年代的奮進精神、上海的地域風情以及王家衛的藝術腔調,既是用瑰麗的影像致敬那段流金歲月,又因為太過獨特的藝術感而有著人生如夢的意味。
《大江大河3》的鏡頭語言則是質樸而真實的,沒有刻意的渲染和美化,樸素的工裝、轟鳴的廠房、粗糲的農村,更加貼近普羅大眾的生活。三位主角從底層奮進的歷程,就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代入感強,親切感人。
很多人將《繁花》和《大江大河3》對比著看,不由產生恍惚之感:這兩部劇講述的是平行時空的故事嗎?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90年代?
其實,這兩部劇雖然在視覺呈現上迥然不同,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底色,那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春天里,乘勢而起、蓬勃向上,勇于探索、敢做敢為,與時代共舞。
我們懷念90年代,其實是對改革精神回歸的呼喚,是對創業創新激情的堅守,更是對新時代繁華盛世的渴盼。
90年代這個“看不見的主角”,讓人心潮澎湃。
二
時代在不斷變化,變化的時代更有著不同的側面。
時間進入90年代中后期。
1995年,《大江大河3》中的宋運輝與好友路小拉對談時,講到了國企改革:“因為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等原因,給國有企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走出這一步,還抱著吃大鍋飯的思想,我們能走多遠?裁撤合并這一步,是早晚要走的。”
宋運輝對于“正確”的道路有著無比的執拗。因為宋運輝的主角光環、南方人的相對活泛,以及電視劇的光明調性,這部劇里的國企改革雖然艱難,卻也不乏人情味。
但到了《漫長的季節》和《平原上的摩西》,當一個個鮮活的東北下崗工人形象浮出地表,改革過程中的痛,一點點復活,不斷撞擊人心。
這兩部劇,懸疑只是外殼,它們真正要講述的是90年代的東北往事、猝不及防的社會變化,以及那些隱忍不言的人們。
在《漫長的季節》里,勞模王響低聲下氣給廠長送禮,依然避免不了被下崗的命運。下崗后,他以開出租車為生,在漫長的余生里追尋兒子死亡的真相,也在慢慢療愈當年的傷痛。
圖片來源:網劇《漫長的季節》官方微博
到了《平原上的摩西》,出租車司機成了被下崗工人搶劫、殺害的對象。療愈與救贖,變得更加艱難。
這是90年代的另一個側面。
讓這個側面如此動人的,是電視劇將那些小人物作為主角,并給予了他們最大的溫情與敬意。在略帶喜感的包裝下,他們心存善良、追尋正義,有一笑泯恩仇的寬解,也有絕境中的希望與重生。
其實,即便是在紙醉金迷的《繁花》中,小人物的形象也很動人。服務員小江西學著大人物去炒股,卻輸得血本無歸。黃河路邊的暗巷里,三個小姐妹哭成一團。
時代的車輪滾滾而來,不是每個人都能光鮮亮麗地搭上車,落下的那些人,同樣值得理解與尊重。
眾生平等。
這兩部劇之所以得到極高評價,正因為它們有著飽滿的社會性、文學性——正視過往的傷痛,并通過藝術創作積極療愈。
90年代這個“看不見的主角”,讓人笑中有淚,繼而釋懷前行。
三
如果說電視劇創作者們像說好了一般,在這一年集體將鏡頭拉回90年代,顯然并不準確——《繁花》十年磨一劍,《大江大河3》赴三年之約,《漫長的季節》《平原上的摩西》是年輕導演之作,彼此并無關聯。
但是當這些劇集相繼播出,并在觀眾的解讀中“夢幻聯動”,掀起一股90年代“回憶殺”,這一現象卻值得細細品讀。
90年代究竟是什么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懷想。上海黃河路上的霓虹如海、小雷家鄉鎮企業的機器轟鳴、東北小城的破敗蕭瑟,共同交織出90年代的豐富樣貌。
這些不同影像所展現的90年代,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體驗,也勾起不同地域人們的記憶碰撞。這其中,有奮進拼搏,有一夜暴富,有篳路藍縷,也有感時傷懷,構成一曲時代的復雜交響。回憶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大時代與小人物之間脈搏的同拍、命運的同步。
我們對90年代念念不忘,通過這些電視劇頻頻回望,摩挲著歷史的微妙細節,也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共振。
1993年建成使用的三孝口天橋 合肥城建檔案館/圖
我們懷念那時候的意氣風發、萬物生長,懷念那種風雨兼程的奔跑、一往無前的力量。即使是面對挫折和失敗,仍相信奮斗和理想永不過時,一個人的存在自有其價值。
正如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所說: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斗。
今天,我們懷念90年代,無論是從中獲得前行的力量,還是撫平過往的創傷,都是一種難得的精神財富。
耐人尋味的是,在《漫長的季節》和《繁花》中,《再回首》這首老歌都在劇情后半程適時響起,蕩氣回腸。
在充滿懷舊氣息的歌聲里,寶總在滬上起伏的人潮中驀然回首,仿佛向這繁華一夢道別;王響則奔跑在金秋的東北大地上,向過往的自己喊著“往前看,別回頭”。
兩種姿態,兩種心緒,都讓人淚流滿面。
無論什么時候,往前看,別回頭。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