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一片鐘靈之地,3.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著燦爛而悠久的文化,名人星河璀璨。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世世代代,千千萬萬皖北人對家鄉有著難以割舍的濃濃情懷。
故土難離,鄉情難斷,但也有外地人說這里“水土難服”。
最“難服”的,就是水。
令不少皖北人頗為尷尬的是:有時招待外地客人喝水時,直白的人會說“水有點兒咸苦”,高情商的則皺著眉頭并報以禮貌地微笑,“喝不慣”的潛臺詞不言自明。
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在2020年以前,皖北地區還有2571.4萬人喝的是地下水,占皖北地區總供水人口的84.5%。地下水存在氟、鐵、錳等超標問題,對水質造成一定影響。
喝上更好的水,一直是皖北群眾的向往和期待。
如今,皖北的水,變了。
卡在心頭的“刺”
郭國富,阜南縣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站站長,這些年他心里一直有個未解開的“結”。
那是在2019年春節期間,郭國富在抖音上刷到一條視頻,內容是一位來自南方的女子到阜南縣婆家過年,吐槽當地的水質“有問題”。
作為主管當地農村飲水安全的負責人,郭國富既難過又著急:“水是經過水廠嚴格檢驗過的,水質肯定沒問題。”
幾經輾轉,他找到了這位女網友,反復解釋后,對方仍冷冷地說:“你們的水,我喝不慣。”
外地客人對水有聲或無聲的吐槽,對于愛面子的皖北人來說,就像扎在心里的一根“刺”。
以往,來皖北的一些縣區,有的外地企業家會自帶桶裝礦泉水。逢年過節,有許多細心的主人還會購買桶裝水專門用來招待客人。
皖北人的性格里,有著吃苦耐勞、豪爽熱情、堅韌要強的品質,家里來了客人,主人一定要上雞鴨魚、豬牛羊等足夠豐富的“硬菜”。
在他們眼中,這才是待客之道。
可是,水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皖北人心里想:“啥時候能讓外地人夸咱家的水‘得勁’哩?”
不得已的選擇
人們會疑惑:這都什么年代了,為何皖北還有那么多人在喝地下水呢?
其實,生活在皖北地區的群眾,尤其是農村群眾,喝上安全水,已不是難事。這些年,當地自來水覆蓋率越來越高,飲水安全越來越得到保障。
決定皖北水質的關鍵,是水源問題。目前,皖北地區城鄉供水水源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為輔。
亳州市城南調蓄水庫 張延林/圖
另一方面,皖北又是個非常缺水的地區。
有多缺水?
從地形看,皖北地處平原,沒有山區高低起伏的地勢,下雨后往往“存不住水”。
從降雨看,皖北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65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038mm,屬于易旱地區。
根據安徽省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皖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504m3,約為全省的1/2、全國的1/4,是安徽人均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也就是說,“人多水少”,地表水源緊缺,地下水作為皖北地區的主要水源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那么,地下水為什么不能處理干凈呢?
雖然這里的農村水廠配備了水質凈化設備,但除氟工藝存在著運行成本較高、設備操作運行較復雜、產生的廢水廢料難處理等問題。
大量使用地下水,還帶來了其他問題。最顯著的就是,經過長期大量開采,尤其是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對中深層地下水的集中開采,皖北已經形成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超采區,一些市、縣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局部發生地面沉降等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
為了讓皖北群眾喝上更優質的水,安徽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努力。
20世紀,皖北地區農村居民飲水主要通過人力就近從井、河、湖等處取水;進入本世紀以來,“十五”期間對嚴重缺水地區的飲水特困人口,實施了“農村飲水解困工程”。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安徽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又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底,皖北地區建有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046處、覆蓋受益人口2445.84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2.4%。
然而,僅僅喝上“安全水”是不夠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喝上更優質的水,飲上更干凈的地表水源,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大江大河“調”來清水
安徽并不是一個缺水的省份,而是南多北少、資源不均。
引調水,以“遠水”解“近渴”,成為讓皖北群眾喝上更優質水的必然選擇。
2021年,安徽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調東線、引江濟淮等調水工程引調水為基礎,進行皖北地區供水地下水源替換,建設從水源到用戶的配水工程。
簡而言之,就兩個字——“換水”。把以往老百姓喝的地下水,換成淮河流域的地表水源。
長江水抵達阜陽 徐丹丹/圖
2022年12月30日,承載著千年夢想的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一條貫通南北的江淮大運河雄姿展現,清澈的江水一路北上、奔騰入淮,長江、淮河實現了世紀“牽手”。這項工程被譽為“安徽版的南水北調工程”。
2023年12月16日下午,引江濟淮工程樅陽泵站啟動3臺大型水泵,每臺水泵以33余立方米/秒的流量,將來自長江的滾滾清水引入河道,一路向北輸往淮河流域,這標志著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安徽段開啟試調水。
江淮大運河打通后,淮河與長江這兩條“平行線”連了起來。引江濟淮,也就成了一條南水北調的“大動脈”。
嚴格意義上看,喝上引調水,既包括引調淮河水,也包括長江水。廣義上看,江淮大運河開通后,長江與淮河已經“水乳交融”,皖北人喝的水也“帶有長江的味道”。
現在,每到中午時分,蒙城縣小辛集鄉呂望社區居民張曉莉打開自家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就“嘩啦啦”地流淌出來。“這水,跟以前的可不一樣啦!”
家里的水不一樣了,居然還是張曉莉的妹妹發現的。她妹妹長年在寧波上班,去年夏天回家時欣喜地對她說:“咱家的水咋變得好喝哩?”
此后張曉莉才聽說,原來附近的呂望水廠通水后,水源完成了替換,原本的地下水換成了芡河的水源。
不遠處的呂望水廠,日供水規模達11萬噸。如今,這座大水廠一下子解決了269個村111.9 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與此同時,該水廠還和城鎮的水廠互通,實現“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的城鄉一體化供水。
蒙城縣呂望水廠 胡衛國/圖
在固鎮縣的中環經開區自來水廠,情況與呂望水廠類似,也有先進的指揮中心和專業化的公司管理運營。
這里引進的是懷洪新河的地表水,同時保障180多家企業用水。
“在水廠建設前,老水廠滿足不了企業群眾的用水需求,一些企業時常出現停水現象,只能用自備井,現在供水保障率上去了。”固鎮縣農飲中心主任鄭學經說。
“以前的水,有點苦咸味,現在的水喝起來還有些甜絲絲的味道呢!”阜南縣苗集鎮大蔡村74歲的馬文靈老人說,他經歷過三個用水時期:打井水、通自來水、更好喝的自來水。
馬文靈記著一個細節:“以往每次‘餾饃’(蒸饅頭)后鍋上都有一層堿要刷。現在餾饃不用刷鍋了,搞得俺都有點不習慣了。”
在阜南縣,有一處特殊的地方——蒙洼行蓄洪區。水,曾經帶給蒙洼人傷痛,如今,汩汩清水帶來的卻是絲絲甘甜。
蒙洼19.5萬名群眾早在2018年就提前喝上地表水。當年11月,蒙洼中心水廠正式運行。在2020年夏天的洪澇災害中,蒙洼地區首次沒在蓄洪期間斷過自來水。
當地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電沒斷、水能供,吃的用的有人送”。
如今蒙洼中心水廠二期已提前運行,抽調淮河干流水源,保障12個鄉鎮近60萬人的飲水。
根據“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規劃,到2023年底前,完成第一批13個縣(區)地下水水源替換。目前,這項任務已全面完成。
2025年底前,還將再完成15個縣(市、區)地下水水源替換。
站在這座現代化的水廠里,郭國富還念念不忘5年前那件事。可惜的是,那個女網友現在聯系不上了。
郭國富有些惋惜:“我現在最想去找到她,邀請她回來,再發個視頻談談俺們這兒的水。咱的水,真的不一樣了!”
把“好事”辦得更好
讓老百姓喝上引調水,是政府辦的好事、實事。可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得把供水機制捋順了。
在以往,即使有的地區通了地表水,受制于水廠規模和體制機制等問題,還會出現“僧多粥少”的供水難現象。
“以前,水泵一年固定壞兩三次,修一次三四千塊。”對于一個月僅電費就要15萬元的大米加工廠來說,雪合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孫健并不在乎幾千元的維修費用,他更在乎時間。
這家公司,是鳳臺縣尚堂鎮最大的民營企業,曾一度受困于水。
“原先家鄉的水不好,加工不出好米。”孫健的語氣中沒有抱怨,只是對企業經營遇到麻煩的無奈,特別是這種麻煩在當時幾乎無解。
廠里一天加工90噸大米,要消耗1立方米地下水,由一臺水泵從工廠院內的水井抽取。
“地下水堿大,還有一些細微顆粒,水泵抽水時間長了,極易發生各種故障。”維修工人在縣城,零件也只縣城才有,孫健只能打電話預約,一來一回加上修理時間,就要耗時一天。工廠一停工,訂單就存在逾期風險。
早在2011年,為解決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尚塘鎮通過招商引資,由安徽茨潤水務有限公司建設尚塘水廠,并于2012年6月建成投用,從茨淮新河取地表水,完成了部分區域的水源替換。
一天用水才1立方米,花不了多少水費,但孫健的廠還是用不了地表水。這是為啥呢?
“我沒水給他用。”尚塘水廠負責人陳迪科說,2012年時,水廠日出水量才3000立方米,滿足周邊居民用水都捉襟見肘,不得不采取限時供水,才勉強讓群眾都用上自來水。
有一年大年初一,陳迪科接到一個廣東口音的電話,說要投訴水廠,家里沒水了。他一聽就明白,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水不夠用了。
用水人口翻倍,限時也保證不了供水。“山窮水盡”之下,陳迪科只能被迫把供水壓力數值從3.5降至2.8。“這個壓力,能夠確保供水管網最遠端的用戶也能有一線水流,飲用水沒問題,只是不能洗澡。”
2021年,當地借助“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的實施,再次擴建尚塘水廠,日出水量增加到15800立方米,為尚堂、朱馬店、楊村、古店和顧橋等鄉鎮供水,除為居民供水,也為生產企業供水。
水廠擴建后,能做到平常不限時,年節不降壓,群眾和企業的用水需求得到了保障。
農村供水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往很多地區都是私人承包的小水廠負責運營,設施、人員等條件有限,服務能力跟不上。
檢驗員對水質分析檢測 王彪/圖
也就是說,即使通了引調來的地表水,若機制不捋順,管理不到位,群眾還可能會不滿意。
那咋辦?集中統一運行管理是最好的辦法。
根據規劃,工程規劃建設和完善59個地表水水廠,替代原有的1000多個小型農村地下水水廠,構建皖北地區“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的供水格局。
原先的小水廠,要么作為沿線加壓站,要么作為備用水源,消毒處理、維修管護、服務保障等工作一律由大水廠接管。水廠老板省事了,老百姓也更放心了。
阜南縣苗集鎮紅瓦房水廠就是例證。水源置換后,小水廠的輸水管網照常運行,水質檢測等工作也交給“上游”的阜南農村中心水廠。
“現在輕松多啦,不像以前啥都得管,矛盾多,頭疼。”廠長張運堂一臉輕松地說。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在五河縣,該縣引進了專業化管理隊伍五河中環水務有限公司,同步推進全縣農村小型水廠移交。2023年9月,隨著最后一處小型水廠移交,五河縣城鄉供水實現制水工藝同標準、供水服務同質量。
“現在有專人來管,我們享受與城里一樣的供水服務。”五河縣小溪鎮小溪村村民刁三元說,前段時間氣溫低,他家廚房水管被凍住,一個電話,十分鐘就上門服務,不到半個小時水管就通了,還給水管裹上保溫棉,再也不怕凍了。
“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在很多地區,已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
1月9日,在鳳臺縣的雪合米業有限責任公司,27噸的糯米正在裝車,發往廣東。
現在的孫健,眼里充滿自信:“抽水泵早就不用了,一年僅電費就省下不少錢,更節省了時間。如今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在皖北,還有更多像孫健這樣的企業家,像刁三元、張曉莉、馬文靈這樣的群眾,不再為水而尷尬、發愁。在企業生產時、在招待客人時、在日常用水時,“嘩啦啦”的水聲背后,對家鄉的自豪與自信也涌上心頭。
在外闖蕩的皖北人,在老家生活的皖北人,現在都能自豪自信地說一句:“生活會更好,皖北會更好!”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