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上進生”“新能源汽車大省”“制造業top10”“進出口全國十強”“經濟總量全國第一方陣”……一系列新標簽,不斷刷新著安徽的形象。
很多人在聊安徽,很多媒體也在解讀安徽。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解讀,都要緊緊扣住安徽發展的態勢: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
大有可為必將大有作為,應如何看待安徽的進階與攀高之態?
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安徽的家底和優勢,這是全面認識安徽發展態勢的基礎,更是找準安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定位的必要條件。
概括來說,安徽具有科技創新活躍、產業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五大優勢。
創新活躍強勁的優勢。
安徽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科技創新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7位,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目前,安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超1.85萬家、2.6萬家,均位于全國第8位;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6位;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
安徽已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資源集聚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制造業特色鮮明的優勢。
安徽制造業基礎較好,銅陵、淮南、馬鞍山等老工業基地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合肥、蕪湖、滁州等地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安徽已經構建起從新型顯示到集成電路,從人工智能到電動汽車,逐漸發展起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代表的十大新興產業體系。
2012年至2022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9%,居全國第三,長三角區域第一。制造業總量和質量均邁入全國第一方陣。2023年,安徽預計全年汽車產量240萬輛、躍居全國第2位,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光伏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900億元,躍居全國第3位、創歷史新高。
不可替代的生態優勢。
從國土空間位置看,安徽位于華東腹地區域,屬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也是承東啟西的重要紐帶,在國家“四屏四帶”國土生態安全格局中屬于長江重點生態區,承擔長江中下游生態帶和長三角生態屏障功能。
淮河蚌埠段 許昊 /圖
從板塊來看,安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長江和淮河穿境而過,長江、淮河與新安江三大水系滋潤,大體可以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西大別山區以及皖南山區五大自然區域,奠定自然生態系統基礎,孕育生物多樣性,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構成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大別山和皖南山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物種保護地,對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生態平衡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承南接北和貫通東西的區位優勢。
安徽是鏈接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門戶,是華東地區和長三角的腹地縱深、戰略縱深,這是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最大的優勢。
根據現代產業布局靠近市場、靠近創新策源和區域板塊集聚等空間分布規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產業轉型與發展將有一個疏解、重聚、結網的過程,這就需要開拓空間戰略縱深、給出廣闊的回旋空間來優化產業布局。
在此意義上,安徽具有戰略縱深,將為長三角區域和中部區域產業體系及其產業鏈的調整再造提供空間戰略縱深和腹地。
同時,高鐵、高速與運河改變了安徽地理區位,重塑了安徽經濟地理格局和經濟地理版圖,已形成“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江河海聯運”運輸格局,對充分聯通長江經濟帶與中部地區,建設鏈接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樞紐與門戶,推動安徽通江達海,向海而興、向海發展,借船(港)出海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形成有力支撐。
“吳頭楚尾”的歷史文化優勢。
從歷史地理來看,安徽地處“吳頭楚尾”,是遠古祖先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從未間斷,始終與中國歷史進程同步發展,是演繹中華文化的重要舞臺。獨特地理環境和文明積淀,不僅南北文化在這里碰撞演變,東西文明也在這里匯聚交流。
安徽地域有一批震古爍今歷史人物和文化事件,有一批現象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事件。江淮大地既是剛毅豪邁的英雄之地,也是粉墻黛瓦的煙雨詩意之地。皖人既有孕育于江南煙雨之中魚米之鄉的飄逸、靈動與秀氣,也涵括了皖北廣闊平原的率性坦蕩、剛直倔勁,還富含江淮起伏丘陵開軒臨四野,堅韌厚實、激越昂揚與豁達開朗、溫婉如玉相得益彰。
二
在看清安徽家底和優勢的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安徽在國家戰略中的使命。
實際上,這些年,安徽的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國家戰略層面對安徽地位的提升,包括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吸引并集聚各類要素,優化產業布局,成為新興產業和關鍵領域投資的目標地甚或首選地,發展速度和質量達到有效提升。可以說,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也持續激發了安徽的活力。
蕪湖綜合保稅區出入口 肖本祥 /圖
站在新起點上,安徽與滬蘇浙要一起肩負起為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探索經驗的新使命。
長三角區域需要進一步提高站位,找準一體化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在以全面現代化實現從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邁向具有較強綜合國力的現代化強國的精彩趕超過程中,探索超大區域以一體化發展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路徑。
安徽既是長三角的一員,又是中部省份,處于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樞紐與門戶區,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腹地和人口規模較大區域的現代化,對安徽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一方面,要充分激發皖人的創造力,理性地、歷史地、自覺地認識安徽文化,以更加博大的文化眼光與更加宏闊的胸懷提升安徽站立的高度、視野的寬度和前行的力度,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探路者、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格局的探路者和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路者。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找準位置,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糧食、能源以及民生福祉等關鍵領域的基礎能力與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在“高水平體系化科技力量建設”“創新引領率先實現省域國土空間優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制度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發揮優勢鏈接帶動中部地區崛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體系”等方面探索有效路徑,在新賽道上激發發展強勁動力,從內陸省份走向世界開放前沿,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在省區的率先實現提供案例。
三
那么,立足安徽的這些家底,認識到安徽在國家戰略中的使命后,安徽應該如何進階攀高?
在創新版圖重構和建設體系化科技力量上進階攀高。
人造小太陽 王世保 /圖
新一輪科學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成為唯一選項。安徽要以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為重點,凝練建設一批原創性、前瞻性、引領性科學思想和科學發現的學科體系,形成若干有影響力的知識創新集群,培育一批對全球創新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產生一批對世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集聚一批世界一流高精尖科研院所,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學研究合作發展的主戰場。
在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升級與綠色化轉型上進階攀高。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經歷深度大調整。對于安徽來說,要通過發揮科創資源豐富、制造業積厚成勢等優勢,強化“蛙跳效應”,率先采用最新技術“升維賽道”,持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謀劃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從價值鏈高端嵌入國際和區域分工體系,跨越發展階段轉換關口,擺脫從價值鏈低端被動嵌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模式,鍛造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以強大的科創合力引領科技和產業創新走向世界前沿。
在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上進階攀高。
在積極作為落實國家戰略中,安徽要用好用足戰略疊加機遇,通過推進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西翼腹地區域高能級和高位勢躍升,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經驗輻射中西部,成為鏈接兩大國家戰略的門戶與樞紐,面向全球吸引和整合創新資源,促進國內外兩個資源要素市場的高度集聚、整合、融合,爭取在更多的優勢領域搶占高端、走在前沿。推進安徽在國際產業合作分工層次、經濟層級和創新能級的躍遷,改善和提高安徽在全國區域分工與合作中的地位,優化省域城鎮化空間格局,重塑經濟地理格局和經濟地理版圖。
在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上進階攀高。
馬鞍山一家企業的光能高效電池片生產線 王文生 /圖
安徽要在國際分工深度演進和經濟全球化重構中發現機遇,抓住經濟全球化處于規則重構調整期的機遇,繼續在擴大內需中堅持開放,更大力度營造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市場環境,更大力度鏈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大力度有效地利用國際先進技術,更大力度吸收和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避免陷入嚴重內卷的可能,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經濟全面升級和經濟社會全面創新發展。 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強農富農上進階攀高。
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抓好糧食生產,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個頭等大事。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突破制約糧食生產的育種重大關鍵技術難題,不斷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突出區域、企業和產品特色,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升級,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值空間, 完善聯農帶農富農利益機制,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農產業,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努力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在文化傳承創新賦彩經濟社會發展上進階攀高。
安徽人有堅韌和厚實的性格、有激越和昂揚的氣質,安徽創新之風強勁,率先擁抱新思想,站在時代的潮頭,為安徽發展爭取更加有利的發展條件和更大、更多、更廣的發展空間。挖掘、運用、發揚好安徽在文明源頭、名流輩出、學派崢嶸、巧匠能工、山水靈秀以及科創策源等方面的人文資源優勢,推動人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更高水平上提升安徽精神氣質和安徽精神高度,在更高能級上重塑安徽在全國的區域形象。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