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春節給孩子發壓歲錢紅包是極具儀式感的事,這不僅是春節文化的傳承,是沿襲已久的民俗,也是親情的特定表達方式,傳遞了長輩對晚輩的愛意和祝福。
小時候過年,除了能穿新衣,吃好的,最盼的就是走親戚或親戚來的時候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人家的經濟條件都差不多,給孩子一般是5角到1元錢。
那時候的壓歲錢,是用一張小紅紙包著,有的人走親戚,臨時起意想給對方孩子包錢,身上又沒帶紅紙,就撕墻上的對聯紙代替。對我來說,壓歲錢是妥妥的意外之財,所以不在意多或少。并不是所有親戚都給,一般是直系親屬,有些經濟條件差的也不會給。
收到壓歲錢,無論錢多錢少,孩子們都會告訴父母。母親經常說,大人給孩子紅包,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俗,也是親戚間的人情往來,可以收,但遇到對方孩子時也要回給一個,否則人家大人不高興,也不合規矩。長大后,才知道“大人不高興”這句簡單的話透著壓歲錢里的“學問”,人情往來是互相的,如果只是單向講人情,親戚走著走著就淡了。這些,需要熟悉傳統文化的人才能想透。
前兩天,網上有消息說,有些農村老人收入來源少,但農村過年給孩子壓歲錢紅包有“攀比風”,有的地方起步就要200元,有的甚至給500、600元......這給老人造成了經濟負擔。這種情況,城里其實也存在。
前幾天,一位年長者說,今年春節不打算走親戚,晚輩太多,要給的紅包多,自家孩子又不喜歡走親戚。另外,紅包數額的“行情”,也會導致紅包水漲船高。而從直接原因深入思考,“自家孩子又不喜歡走親戚”“有些家庭孩子少的,拿出去的錢多收回來的少”這些,都折射了一個現代性焦慮,這種焦慮延續下去,可能會導致傳統“親戚文化”的感情裂痕。
本來, 給晚輩壓歲錢紅包,傳遞的是節日祝福,而不是錢多錢少,這本應該是很快樂的事。但紅包讓很多人有了經濟和心理上的負擔,也違背了傳統習俗內涵。
很多地方政府或文明辦等機構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在倡導大家形成文明、節儉、健康的過年習俗時,提醒應理性看待壓歲錢紅包,避免成為人情往來的負擔。廣州等地在這方面的習俗就很好,經濟發達,有錢人多,可春節紅包給10元、20元是很普遍的。而且,廣州人不在乎紅包金額大小,但喜歡把新鈔放進紅包相贈,注重這種儀式感。
廣州人的這種好習俗,應該在全國各地普遍倡導、形成。如果廣州以外的地方,給孩子紅包也只有10元、20元,但大家都習以為常,樂于接受,那么發紅包的快樂肯定會回歸。
如果短時間不能完全適應廣州人的這種“通透”,起碼我們得盡快達成共識,給晚輩紅包要量力而行,表達了感情就行,不能在意錢的多少,給的人要有這觀念,收的(家長)更要有。
另外,親情來往一定要“雙向奔赴”,比如說你家有三個娃,人家只有一個,人家給你三個娃都發了紅包,你可以累計總數后回給對方,也不要加錢,互相持平就行。祝福的意思到了,也沒給對方產生負擔。如果長輩身邊沒小孩,他要給你娃紅包,盡量婉言謝絕,領心意不收錢,實在拒絕不了,就買同等價值的禮品回贈。如果當場不合適回贈,也可以把這個人情記住,找機會同等回禮,總之,一定做到禮尚往來。
希望在這個春節,因為發紅包、收紅包產生的煩惱,會變少一些。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