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孤勇者》之后《黑桃A》也席卷幼兒園,與前者不同的是后者歌詞通俗直白,還有“寶貝寶貝我們干一杯,此刻我只想親吻你的嘴”這類成人化表達,一些家長擔憂:這些成人口水歌內容低俗,真的適合幼兒園兒童嗎?(11月17日澎湃新聞)
作為一所教書育人的幼兒園,如此不加選擇、如此肆意妄為,實在是少見。這斷不是所謂的“聽不懂歌詞”或者“幼兒歌曲供給不足”,而是這家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忘記了“立德樹人”的初心,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和修養水平的映射——難怪家長們如此憂心。
其實,類似“少兒不宜”的現象在幼兒教育中并不鮮見:幼兒繪本里充斥著衣著不多女性給男性做按摩、幼兒動畫片里隨處可見暴力虐待的畫面、幼兒玩具中含有誘導小朋友涂脂抹粉甚至是賭博等等。每每遇到這些問題,總有人不屑一顧,甚至會說“孩子不是溫室里的花朵,遲早會面臨這些的,不可能永遠絕緣”。這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
幼兒教育中存在諸多“兒童不宜”的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資本的推動,幼兒教育產品提供商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急功近利,市場流行什么他們就生產什么,再通過各種營銷方式引導家長、教師購買,使得整個市場朝著非良性、非健康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審查監督機制缺失,無論什么樣的幼兒教育產品,未經任何審查就能輕松進入市場,即使事后被發現也都鮮見生產者經營者受到處罰,導致他們存在僥幸心理。除此之外,幼兒教育工作者缺乏正確的育人理念、幼兒家長盲目跟風都是潛在原因。
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對于少年兒童來說,不管出生在哪個年代抑或是哪個國家,他們的身心特性都是相近的。特別是那些3 至6 歲階段的兒童,其基本認識、人格正在形成。在這個時期,他們對外界文化缺乏辨別和抵御能力,大人說什么他們聽什么、大人做什么他們模仿什么、大人教什么他們信什么。這些具有成人化傾向的歌曲、繪本、動漫、玩具,對他們帶來的壞影響不可估量。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應得到全方位保護。身處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及時快捷的傳播平臺、各式各樣的呈現方式給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構建了一個不一樣的成長環境。面對這樣的環境,幼兒教育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傳播者,就必須更加主動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不斷為少年兒童提供符合身心成長規律的產品,傳遞健康快樂成長的價值理念,就一定能守護好他們健康成長的未來!
作者:袁星紅(2022年11月18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