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自2022年起,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11月15日上午,安徽省“頭雁”項目正式啟動。今年,安徽省將有560名“頭雁”進入大學。(11月16日《新安晚報》)
群雁高飛靠頭雁,船載萬斤靠舵人。金玉琴1993年從貴州福泉遠嫁到黃山市黟縣洪星鄉紅光村,憑借不服輸的性格辦起了廠,后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聯營方式帶動村民從事特色種植養殖,讓全村慢慢富裕起來,成了村里的致富“頭雁”。面對這只“頭雁”,村民們喜歡,黨和政府也十分支持。
然而現實是,長期以來,鄉村人才持續外流,農村空心化、老齡化逐漸蔓延,“誰來領頭”成了鄉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隨著鄉村振興的加速推進,一些優秀人才開始返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頭雁”。如何讓這些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這個“頭雁”項目無疑開了個好頭。
用求賢若渴的策略吸引“頭雁”。鄉村振興,人才既是源頭活水,也是創新引擎。面對愿意在鄉村發展的人才,不僅要有強烈的人才意識,更要有“千金市馬骨”的誠意,吸引更多“頭雁”紛至沓來。要靈活運用政策吸引一批愛農村、懂農業、有技術的外面人才;要出臺措施,盤活鄉村里知鄉情、懂鄉事、敢創新的“土秀才”;更要善做服務,喚醒一批有鄉情、有鄉愁、有志向的在外務工經商返鄉創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頭雁”。
用因材施教的舉措培育“頭雁”。鄉村振興靠人才,但絕非“一引了之”。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防止人才脫離實際、水土不服。要針對不同人才,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與培訓內容進行因材施教。更要針對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與需求,采取針對性的培育來因需施教。只有這樣才能讓“頭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最大的效益。
要有知人善任的舞臺用好“頭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充分發揮頭雁引領鄉村振興的“乘數”效應。要讓“頭雁”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僅需要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更要為他們提供發揮才能的好舞臺,既能讓他們把知識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動力,還能讓他們抓住機遇實現更大發展、帶動更多人發展,真正達到鄉村振興的效果。
要用因人施策的實招留住“頭雁”。好環境是發展的前提,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前提。鄉村創業環境、設施相對落后,如何留住這些優秀“頭雁”,需要下更大功夫。做好服務,優化創業發展環境、提供更好保障機制、創造更好硬軟件環境,讓他們實實在在享受在鄉村發展的好處,確保其安心發展事業。與此同時,要向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保護創新、寬容失敗,多支持、少干預,使人才能夠心無旁騖、潛心研究,讓人才更有歸屬感和獲得感。
可以相信的是,有好的策略吸引他們、有好的舉措培育他們、有好的舞臺用好他們、有好的實招留住他們,這些“頭雁”一定能創新思路,主動攻堅克難,在鄉村振興中帶領更多的“雁群”展翅高飛。
(袁星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