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一輛輛疾馳而過的外賣電動車穿梭在行人、機動車之間,騎手們一邊看手機導航,一邊爭分奪秒地搶時間,甚至不惜超速、逆行、闖紅燈……這是記者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區、朝陽區多個商業區蹲點采訪時看到的場景。外賣小哥“玩命”飛馳為哪般?(11月15日《法治日報》)
其實,這個“哪般”很明了:害怕超時!他們不惜以身犯險,屢次違反交規,一方面是為了多接單多賺錢,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超時受罰。當然,還有一條,就是有些外賣小哥交通意識淡漠、“以命博時間”、不惜違反交規。如何叫停“外賣小哥”的“玩命飛馳”呢? 筆者以為,尚需從“不敢快”“不能快”“不想快”方面花氣力、下功夫。
——這“不敢快”需要外在力量介入,交管部門要嚴查嚴管。比如,可以借鑒深圳的“12分管理制”。從2020年1月1日起,深圳對外賣、快遞行業等民生行業非機動車輛實行12分管理制。非機動車騎行者如果存在交通違法,也會像機動車駕駛人那樣被記分。一季度累計違法記12分,將被納入黑名單,禁止入職民生行業。這下就補齊了對非機動車違法處罰震懾乏力的短板。
——這“不能快”,就須對外賣快遞從業者的交通工具進行時速限制。比如,盡量統一配發交通工具,定期檢驗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最高每小時不能超過一定公里數,即使駕駛者想快,也快不起來。
——唯獨這“不想快”,要依靠外賣快遞人員的自覺,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配送企業改善外賣快遞小哥的勞動福利待遇,確保他們的合法權益。誰喜歡既違法、又冒險的行為呢?是誰助推讓配送員成了高危職業?主要源于外賣平臺的規章。因此,欲要“不想快”,有賴配送平臺對原有的“配送不及時罰款,出現差評罰款”等“罰、罰、罰”規章做出更具人性化的修訂。只有考核標準有了“善意”,才能讓外賣快遞小哥感到沒有太大罰款的壓力,就無需與時間賽跑進行“生命配送”,就會有“不想快”的內生自覺,才能主動地“慢下來”。 安全,之于外賣小哥個人,“是革命的本錢”;之于平臺,員工的安全就是企業永續發展的資源和財富。相關方面要積極調整各方利益,切實為改善配送員的送餐安全、謀生境況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才更為根本,更為關鍵。
作者:楊若(2022年11月16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