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與《楚辭》是中國先秦詩歌的雙璧。楚辭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宋玉則是屈原之后的辭賦名家,其成就雖然難以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楚辭與漢賦之間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后人多以“屈宋”并稱,以肯定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根據學者研究,宋玉的不少辭賦作品是在安徽完成,我們試從學界的研究成果來探尋宋玉在安徽的行蹤。
湖南臨澧縣宋玉雕像
宋玉與安徽
關于宋玉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語焉不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僅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薄稘h書·藝文志》記有“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并時,在屈原后也”。《漢書·古今人表》將屈原列為“上中仁人”,宋玉為“中中智人”,唐勒為“中下智人”。
從《漢書·地理志》中可以發現宋玉與安徽有所聯系的一絲線索:“后秦又擊楚,徙壽春,至子為秦所滅。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班固將屈原、宋玉、唐勒置于壽春、合肥之后,應是認可他們與安徽的關系。屈原被流放陵陽(今青陽縣陵陽鎮)已是不爭事實,而宋玉曾在壽春生活18年,亦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考證坐實,并延伸到楚遷壽春之前曾遷都鉅陽(今太和縣宮集鎮境內)的12年,和宋玉離開壽春后短暫逗留衡山(今潛山市天柱山)的一年。這樣宋玉在安徽累計居留時間長達30余年。
以劉剛《宋玉年世行跡考》和金榮權《宋玉主要作品創作時地考》為例:《宋玉年世行跡考》認為,宋玉“歷事楚襄王、考烈王兩朝,并隨楚都之遷徙,歷經陳郢、鉅陽、壽春等地。公元前237年楚幽王元年時失職,后賦閑于壽春一帶十有余年。公元前223年,秦王翦滅楚時,曾避兵亂入古衡山,后又涉江南遷”。《宋玉主要作品創作時地考》認為,其一,“宋玉主要生活在楚襄王和考烈王時代……而這一時期,楚國的都城已遷到了淮河流域的陳城(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和壽春一帶”;其二,“當楚襄王遷都陳城之后,宋玉也隨他來到了北方的淮河流域,并在淮陽和壽縣生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三,“宋玉的主要辭賦作品大都創作于今天的河南淮陽和安徽壽縣一帶”。
九辯與招魂
《中國歷史大辭典》介紹宋玉的辭賦作品說,“《漢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今佚?,F存作品十余篇,惟《九辯》《招魂》為其原作,余疑后人偽托”;《辭?!穭t說,宋玉“作品以《九辯》最為著名……其余均有爭議”。
但學者們另持不同意見。金榮權說,“經過100多年來的反復探討,尤其是一些出土文獻的發現,當代學術界對宋玉作品的真實性達成了基本共識,大部分學者認為《九辯》《招魂》《高唐賦》《神女賦》《對楚王問》《登徒子好色賦》《風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等11篇當為宋玉所作,其他作品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考證?!眲傉J為,上述11篇再加《笛賦》《舞賦》《微詠賦》,確認為宋玉作品的共有14篇。
唯一毫無爭議的作品《九辯》恰恰是宋玉逗留壽春期間所作。《九辯》是一首長篇抒情詩,詩人以“悲秋”為基調,融合個人身世之悲與家國憂思,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悲秋”主題的先河,并以“描寫細膩,以善描繪凄涼秋色、渲染哀愁之情著名”。
《九辯》全詩共9段,通過情景交融的筆法,展現了宋玉對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楚國命運的深切關懷。他在詩中自述因讒言被逐、仕途坎坷的經歷,通過“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直接抒發懷才不遇、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悲。以“悲哉秋之為氣也”開篇,通過描繪秋風蕭瑟、草木凋零的景象,賦予“秋”以孤寂、衰敗的象征意義,實現了秋景與情感的深度融合。通過對政治腐敗的批判,表達對社會現實的失望,以“獨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等詩句,保留著對自己理想人格的堅守。
《招魂》是宋玉又一賦作名篇,“藝術上運用鋪敘夸張的筆調,表現出豐富生動的想象力”。關于招魂對象,東漢王逸認為是宋玉因“哀憐屈原忠而斥擯,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明代以后有學者認為,《招魂》的作者是屈原,招魂的對象是楚懷王,或者是屈原自招其魂。
劉剛通過對“修門(壽春城門)、南征、廬江(今皖南青弋江)、長薄(江北地名)、夢(草澤)”等地理名詞的考證,認為招魂地點是在“楚國最后一座都城——壽春”;招魂對象“根據《招魂》‘前辭’關于楚王的描寫聯系相關楚王的事跡”,主要是考烈王的不凡經歷和不朽政績,認為是楚考烈王;寫作時間是在“考烈王遷都壽春(公元前241年)后作《招魂》”。
今年端午節發行的楚辭郵票《九辯》
壽春與衡山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大致還原出宋玉在安徽的行蹤。
宋玉是湖北宜城市人,出生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市)失陷,楚頃襄王遷都陳郢,宋玉亦輾轉流落陳郢。大約在公元前272年,宋玉入仕,歷仕頃襄王和考烈王,初為小臣,后晉升為大夫。宋玉在陳郢仕頃襄王期間,作品有《大言賦》《小言賦》《高唐賦》《神女賦》《舞賦》《風賦》《諷賦》《釣賦》《對楚王問》等。
公元前263年,頃襄王病卒,考烈王繼位,以春申君黃歇為令尹。宋玉雖與春申君同朝,但地位遠不及春申君。其時宋玉作《登徒子好色賦》,盛贊東鄰女子之美,身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膚色“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外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東鄰女子“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其笑靨如果被陽城和下蔡的花花公子們見到,一定都會迷戀傾倒。下蔡即楚都壽春城的前身,宋玉將下蔡作為經濟發達、街市繁華、人口喧鬧的象征,透露出戰國壽春城的超大規模,考烈王似已將其作為陪都來規劃建設。
公元前253年,考烈王遷都鉅陽,宋玉亦隨往鉅陽。公元前241年,考烈王遷都壽春,不久宋玉作《招魂》,為考烈王哀悼逝去的美好。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卒,李園發動政變,殺春申君黃歇,擁立楚幽王繼位。李園在楚國專政,宋玉隨之失職。公元前235年,宋玉作《九辯》,反復描寫了楚國當時權臣當道、黑白顛倒、是非錯位的社會現實。
后來宋玉在壽春幽居10多年。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逼近壽春,宋玉在《笛賦》中自云,“余嘗觀于衡山之陽,見奇筱異干、罕節間枝之叢生也”,可見宋玉為避兵亂,曾躲入衡山。文中的古衡山并非今湖南境內的南岳衡山,而是今潛山市天柱山。漢武帝創立五岳時,以衡山(又名“霍山”)為南岳。700多年后,隋文帝才以湖南衡山取代安徽南岳。
不久宋玉離開戰亂中的安徽,渡過長江,流徙至湖南臨澧縣,作《笛賦》。約在公元前222年,宋玉終老于臨澧,享年76歲。 (周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