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解放前啥樣?合肥真的很土嗎?我們又該如何去宣傳和介紹新合肥?10月24日上午,作家、地方史專家,有著“合肥通”稱號的戴健做客大皖徽派欄目,用一個個如數家珍的精彩故事,為我們還原了合肥的“前世今生”。
解放前的合肥 小到無人知曉
徽派:建國70周年,大家看國慶閱兵式的時候都特別激動,感覺自豪,從您的角度看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呢?
戴健:我的感觸有兩點,第一,勝利來之不易,共和國的成立來之不易。從合肥是怎么解放的“以觀滄海”,從合肥新舊政權是怎么交替的就可以看出整個共和國的成立的進程;第二,70年前的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上和兩邊簡易觀禮臺上總共有600多人,其中安徽籍21人,合肥去了10位,這是合肥的光榮。
徽派:說起合肥解放,有沒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戴健:當淮海戰役打得正濃的時候,設在安徽宿縣時村的新華社華東分社,領導召見了幾位記者,其中領頭的一位,就是后來成為安徽著名作家的陳登科。領導命令他們組建新華社合肥支社,即刻南下,報道合肥解放事宜。陳登科問了句:合肥在哪?領導說:反正在蚌埠南邊,步行到那邊再問。現在看來只能說,當時的合肥真的太小了,小到無人知曉。到了蚌埠之后,在陳登科的蘇北小老鄉、時任蚌埠市市長萬金培的幫助下,一行人坐上了大卡車前去合肥。在途經定遠的路上,他們碰到了一隊解放軍,一問,是去接管合肥的,里面就有內定合肥市委書記黃巖、副書記李廣濤和市長鄭抱真等,遂邀他們上車。不料車子在定遠境內年久失修的嚴橋側翻入河,個個掛彩。等養好傷到達合肥時,已是大年三十。合肥是1949年1月21日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解放的,可以說他們都是踩著爆竹屑進來的。
歷史上的合肥 水文化是底蘊
徽派:很多人覺得合肥的名字念起來土土的,您覺得合肥的味道在哪?
戴健:確實,網上曾經有“輿情”要求改名,認為合肥太土,不是還有句歇后語叫“兩個胖子睡一頭”嗎?其實年輕人不懂也是情有可原。合肥這個地名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它跟水是連在一起的。《爾雅》上解釋“肥”是“歸異出同流”,就是指東淝河、南淝河是在這里一分為二,有著濃厚的源遠流長的水文化底蘊。不僅如此,“合肥”這個地名在四位大家的四部巨著中出現過。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描寫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也記載:“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陳壽在《三國志》中則說:“合肥之貴,孰若吳、楚”。酈道元《水經注》云:“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與肥(今東淝河)。”合肥被這些大家引用和褒揚,足以說明她的底蘊深厚。
徽派:您覺得大家對合肥的印象分不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戴健:要從自身找原因,還是我們的宣傳不夠。歷史上合肥出了很多大家,比如姜夔,《全宋詞》載有他80多首有22首寫合肥。姜夔是江西鄱陽人,但那時候就看上了合肥,是瓦屑壩移民合肥第一人,后來龔鼎孳、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段祺瑞的祖先分別從江西臨川、湖口、鷹潭、進賢、鄱陽移民合肥。解放后還是有很多人寫合肥,為合肥揚名,比如陳登科,魯彥周等,他們成為文學皖軍的旗幟。我相信大家都來宣傳合肥,合肥的明天會更好。
徽派:如果可以選擇,您會選擇什么典型故事去宣傳合肥?
戴健:其實合肥不是一個純文學的園地,但是合肥人往往成為文學的厚土。比如包拯,他雖然不是文學家,但由他衍生出的故事很多。包拯只做了一年零三個月的開封府尹,后來流傳了多少斷案故事,文學里的、戲曲里的包公都非常生動;再比如李鴻章,他本身是軍事家、政治家,但他的詩詞書法,甚至他的飲食文化都值得研究。還有城隍文化,環巢湖文化等,衍生出的作品非常多,都值得講。
現在的合肥 景點日新月異
合肥影像
徽派:提到城隍廟、逍遙津這些老合肥景點,還有什么樣的故事可以分享?
戴健:歷史上有廬陽八景,后來有合肥十景,2006年有了合肥新十景,現在有關部門正在搞新時代合肥十景評選。合肥在不斷變化,景也越來越美越來越多。歷史上的合肥曾經飽經戰亂,一半左右姓氏是從江西瓦屑壩過來的;現在的合肥是省城,積聚人氣,像濱湖新區,移民人數已經遠遠超過本地人口。
《三國志》里多次介紹逍遙津,《三國演義》中“張遼大戰逍遙津”就是章回名。逍遙津是歷史上有名的古戰場,但那時不在城內在郊外,隨著城池不斷擴大,逍遙津被括進合肥城內。廬州府城隍廟,已有千年歷史,從宋朝建,晚清重筑,改革開放后傍著它開辟市場。前不久徹底修繕一新,我主持布展的。現在我們既可以看到復原的歷史,也能欣賞到老城的變化。
徽派:對于不了解合肥的人,您會首先推薦去哪里看看?
戴健:應該是我非常熟悉的干了9年的安徽名人館,她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名人專題類展館,面積38000、展陳面積20000平方米,最大限度布展,重點展出95組安徽名人,讓參觀者從可能不知道到知道,然后愛合肥愛安徽。布展過程中我體會很多,從總序到八個館的分序,都是我用兩個中指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安徽名人館以恢弘的安徽歷史名人群雕為開頭,結尾則是表現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師晶巨幅版畫《巢湖頌》,16米長,2.4米高,所謂“龍頭虎尾”,為名人館增添了光彩。
戴健講述藝術作品里的巢湖
未來的新合肥 濃濃的科技范兒
徽派:對于新合肥人來說,未來的合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
戴健:未來的合肥,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科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以科技為標志。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三十八所,十六所等等,都是叫得響的合肥名片。濱湖科學城的架構也拉起來了,合肥的科技發展會越來越好。
徽派:現在都流行網紅打卡,您覺得在合肥逛和吃可以選擇去哪兒?
戴健:重點可以到濱湖,三館同看,即安徽名人館、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安徽創新館。吃呢,我這兩年給合肥一系列飲食文化旅游點做策劃,比如罍街,黌街,半邊街,貢街,還有最新的合柴1972,合肥玩的吃的越來越多。建議大家利用周末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我們的合肥。我最近在各縣區市巡回講合肥70年,手頭上有好幾本書也同時在搞。今后不管是寫書、布展還是講座,都會一如既往地把更好的合肥故事奉獻給大家。
徽派訪談進行時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