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G網絡覆蓋偏遠山村、公積金提取“秒到賬”、老年大學“云課堂”開進家門……在安徽,文明上網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民生約定。近年來,安徽將網絡文明建設與民生需求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手段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真正把“惠民有感”落到實處。
數字“筑基” 發展“提速”
今年3月,由中國移動安徽公司聯合多方打造的、國內首個低空智聯網安全能力底座在合肥發布。
基于這一底座,安徽移動在合肥駱崗中央公園和政務中心區域搭建了兩個“低空智聯網樣板間”,為低空安防及飛行服務活動提供可靠的信息化保障。
建設網絡強國離不開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近年來,安徽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以黃山為例,安徽移動加大在文旅景區、交通干線、住宅小區、偏遠地區等的通信網絡建設和優化,截至目前,實現了該市所有鄉鎮、行政村100%的5G網絡覆蓋。
2024年6月,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東數西算”蕪湖集群正式上線。令人期待的是,中國聯通長三角(蕪湖)智算中心也即將開服,助力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安徽智能算力達1.6萬P、增長130%,公共數據實現應開盡開。
未來,安徽將統籌推進網絡、算力、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安徽在量子信息、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先發優勢,穩步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基層“末梢” 治理“前哨”
最近,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響起警報聲,原來是巢湖市一個電力井內的監測裝置觸發警報。監測中心人員第一時間發布預警——將研判報告發送至相關單位,燃氣、電力等公司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到現場處理,及時消除險情。
這種從風險預警到快速處置的閉環管理,得益于合肥“城市大腦”對城市進行的“感知思考”。作為“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合肥積極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橋梁、燃氣、供水等六大專項,布設100多種、8.5萬套前端監測設備,實時監測137座橋梁、7316公里地下管網,實現主城區重大風險全覆蓋。
在滁州市,依托“城市大腦”視頻共享交換平臺,整合了政府、社會監控資源10.5萬余路,借助已整合視頻資源,運用AI視覺分析算法,實時監管、推送城市類告警事件共計6687次,讓不文明現象“無處藏身”。
這些案例正是安徽推進網絡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安徽以數字化手段賦能社會治理,將技術創新與文明創建深度融合。未來,安徽將繼續深化“智慧城市”建設,讓科技力量滲透到文明創建的每一個角落,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網絡文明新格局。
服務“暖心” 幸?!凹哟a”
點開“皖事通”APP,潘先生熟練地進行刷臉認證、勾選提取用途等操作,僅幾秒鐘時間,他從公積金賬戶申請提取的2000元,就直接轉到了指定銀行卡?!耙郧笆且獛е矸葑C,到線下才能辦理提取業務的,沒想到現在點點手機就辦好了?!?/p>
在合肥市,“公積金提取一件事”打通了不動產、民政等26個系統,辦事人可免去結婚證明、無房證明、還貸證明等材料。2024年,共核驗提取數據超5000萬次,公積金提取辦件數144.3萬件、總金額187.6億元,全程網辦率91.94%。
近年來,安徽著眼于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持續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完善線上線下一體化幫辦代辦體系,累計實現36個重點事項落地,企業和群眾辦事平均總跑動次數減少94%,辦理總時限壓縮68%,提交材料減少58%。
登錄安徽老年遠程教育網,在“課程資源”欄目中,老年朋友可以通過視頻學習書法、手機攝影技術、茶道等豐富多彩的課程。同時推進直播教學,僅2024年以來,面向全省共開展現場直播課教學活動29次,積極探索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資源供給。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注冊人數176萬余人,總訪問量達3228余萬人次。
互聯網發展成果由億萬人民共享。我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交通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努力為老百姓創造更加舒適便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