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記錄到各類生物物種2896種,其中實地調查數量1984種;首次記錄到安徽省物種分布新紀錄綠眉鴨……6月4日,肥西縣生態環境分局通報肥西縣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成果,本次調查中,鳥類調查成果尤為亮眼,目前,肥西縣已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越冬地與繁殖地。
據介紹,肥西縣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工作自2023年11月正式啟動,2024年9月中期進展報告通過專家評審,2025年4月28日,項目驗收通過。本次調查評估共提交11份項目成果,記錄到各類生物物種2896種,其中實地調查數量1984種,包括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69種、安徽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02種,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4種、瀕危物種14種、易危物種15種以及省級物種分布新紀錄1種、市級新紀錄10種。
本次調查中,在肥西首次記錄到安徽省物種分布新紀錄綠眉鴨、合肥市物種分布新紀錄白冠長尾雉,首次發現鴛鴦在本區域的固定越冬地點……肥西縣已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越冬地與繁殖地。下一步,合肥市將總結肥西縣調查工作經驗,指導三縣一市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盡快形成全市生物多樣性資源“一張圖”。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 合肥市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智慧監測體系建設試點,構建區域性的智慧監測網絡,建立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標準體系。結合全市23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區域的監管要求,以合肥市33個生態質量樣地點位為重點監測單位,建立鳥類圖片、聲紋,哺乳類、兩棲爬行動物等類群識別模型,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區域數據庫。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