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共記錄到各類生物物種2896種,首次在肥西縣發現了鴛鴦在合肥的固定越冬地點……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18日上午,合肥市生態環境局舉辦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大皖新聞記者從活動中了解到,作為合肥市目前唯一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縣區,肥西縣已完成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
“我們是2023年11月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工作的,目前這一項目已經通過驗收。”合肥市肥西縣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勇介紹,項目共布設調查樣線404條,開展了生態系統、陸生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陸生昆蟲、大型真菌、淡水水生生物、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野外調查。
此次本底調查共記錄到各類生物物種2896種,其中實地調查到1984種,包括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69種、安徽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02種,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4種、瀕危物種14種、易危物種15種以及省級物種分布新紀錄1種、市級新紀錄10種。
“我們的鳥類調查成果尤為亮眼,發現了眾多珍稀鳥類在肥西棲息、遷徙,比如東方白鸛、黃胸鹀、白冠長尾雉等等。”張勇表示,調查中發現,綠眉鴨現身肥西,成為安徽新紀錄;白冠長尾雉首次留下清晰活動畫面;首次在肥西縣發現了鴛鴦在合肥的固定越冬地點……“可以說,肥西縣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越冬地與繁殖地。”
在本底調查中,針對野豬等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物種,調查團隊通過大數據模型分析,精準掌握其分布與數量,為后續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肥西縣還根據調查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編制外來入侵物種預警方案,這在安徽省全省尚屬首次。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通訊員 崔巍 杜娟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