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安慶師范大學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一帶一路"示范性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團隊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權威期刊《Phytokeys》上發表的有關新物種"大觀蔊菜"的研究成果,引發廣泛關注。這是一支扎根于田野與實驗室的科研團隊,用腳步丈量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研之路。
圖為大觀蔊菜。
野外探尋總有新發現
"當時那種興奮的心情,我至今都難以忘懷,當時一眼就覺得這個植物肯定不簡單!"談及發現"大觀蔊菜"時的場景,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章偉老師眼中依舊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2023年3月,在安徽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科考時,章偉帶著植物考察組在保護區七里湖段像往常一樣進行植物資源普查。突然,幾株形態奇特、零星分布的植物吸引了他的注意。憑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職業直覺,他瞬間意識到,這可能是個"新東西"。章偉立即拍攝照片、記錄資料并采集了標本。
圖為七里湖。
一回到實驗室,章偉便迫不及待地查閱了《安徽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然而找遍所有記載,都沒有發現這些植物的蹤跡。"這讓我們既緊張又興奮。"團隊成員、生物技術專業的盧文浩表示,緊張的是確定新物種需要嚴謹的科學論證,興奮的是作為本科生的他們還是頭一次有這樣的經歷。
在確認形態描述不符合中國已經記錄任何一種十字花科植物的描述后,開始查閱國外資料,看看是否是新近入侵的外來物種,這也是這項工作最難的地方。與此同時,團隊對該植物進行了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在嚴謹的形態考證和基因測序結果上,基本確認這是一個新的物種,接下來就是論文寫作和發表——需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圖為大觀蔊菜。
"野外調查工作是艱苦且瑣碎的,但只要你保持工作的熱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給你驚喜。"在反復實驗確認新物種后,章偉自豪地表示。
科研平臺助力生態保護
"此次發現的‘大觀蔊菜’是長江生物多樣性大保護取得的重要成效,為我國植物分類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對探討蔊菜屬植物的分類、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基地主任、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凱教授掩不住激動地說。
關于新物種的命名,趙凱在團隊的工作群聊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獲得團隊成員的一致好評。他表示,"《易經》上說:‘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而我們發現這個新物種的七里湖,正好也位于安慶市的大觀區,干脆就叫‘大觀蔊菜’好了!""‘大觀蔊菜’這個名字既鐫刻著地理坐標,又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讓這份科學發現與古老智慧遙相呼應 。"團隊成員、生態學專業2022級研究生羅來開認為。
"此次發現‘大觀蔊菜’,我們主要依托的是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一帶一路"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這是一個省部級的自然科學類研究平臺。"章偉介紹,"我們團隊專注于生態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服務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中的生命健康產業。"
談及申報省部級科研平臺的初衷,趙凱說,"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一方面能夠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另一方面能夠為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想要做出更多成績,申報高規格的科研平臺勢在必行。"
"當我把我的想法跟同事們交流后,我們一拍即合,馬上就行動起來了!"趙凱表示,團隊接連克服諸多困難,突破重重考核,終于在2022年9月正式由安徽省科技廳獲批成立。2023年,該團隊還獲得安徽省教育廳年度安徽省科研編制計劃項目支持。
團隊發展壯大收獲頗豐
"團隊成立后,我們主要圍繞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河流生態學及疫源疫病監測預警三個方面開展工作。"趙凱說,這些年來,團隊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現在已經有22名研究人員、30名研究生,涵蓋植物學、動物學等多專業。
團隊成員在野外考察。
經過多年努力,團隊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編寫了《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考報告》《菜子湖科考報告》《鷂落坪珍稀瀕危動植物考察報告》《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科考報告》《天柱山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牯牛降木本植物調查報告》《大別山安徽麝種群分布現狀及棲息地保護》等調研報告,掌握了豐碩的安徽省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第一手資料。
此外,公開出版了《安徽鳥類圖志》《安慶野生動物》《長蕩湖維管植物圖譜》《貴池鳥類圖志》《鷂落坪珍稀瀕危動植物圖鑒》《安徽省水鳥疫源疫病監測指南》《牯牛降木本植物》等專著。
"我們還長期開展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和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與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開發與利用、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沿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生態修復等工作。"趙凱表示,下一步,團隊將充分發揮科研平臺作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通訊員 馬士蕊 楊子嫻(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