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合肥被稱為“創新的天地”和“養人的地方”。近年來全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人才前來創新創業。人才為何選擇合肥,留在合肥,合肥又是如何為人才營造發展沃土的?近期,大皖新聞記者跟隨“合肥人才采風行”活動采訪了多位留肥人才,從他們的故事和講述中,感受合肥這座“養人之城”的魅力。
“合肥人才采風行”座談會
臺灣三姐妹在合肥創辦科技公司
合肥強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理陳慧貞是一名臺灣“90后”,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學歷,2023年1月獲合肥市D類人才認定。
陳慧貞姐妹三人于2010年一起前往美國求學。2019年,她們又一起來到安徽合肥創業,創辦了一家科技型公司。二姐陳慧貞說,“合肥對科技的重視和新興產業的興起,是吸引我們的地方。公司的上下游廠商都在這里發展,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創業初期,人生地不熟加之語言環境的差異,讓她們有點不知所措,緊接著全球疫情的沖擊,更是雪上加霜。前期投入成本過大、量產計劃一拖再拖、客戶訂單不斷積壓……問題接踵而至。
這時候,合肥各級政府給與了她們很大支持。“合肥政府對臺資企業有多項優惠政策,從買地建廠到施工投產,再到引進的人才服務,遇到的問題都幫助一一解決。”陳慧貞說,合肥可靠的營商環境和溫暖的人情味,堅定了三姐妹留下來的決心。 眼下,她們創辦的公司進入產品量產階段,姐妹三人也打算長期在合肥發展。
19家新型研發機構集聚人才5200余人
近年來,隨著合肥科創名城和產業名城的建設,吸引了一大批像陳慧貞三姐妹一樣的人才來到合肥創新創業。
為了給人才提供平臺,合肥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深空探測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分類制定人才支持舉措,加快打造19.2平方公里的未來大科學城。同時,聚焦政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與大學大院大所合作新建19家新型研發機構,總數達57家,孵化培育科創型企業1700余家,集聚海內外研發人才5200余人。
合肥還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戰新產業,遴選3800多家重點產業企業,給予人才政策重點支持。同時,全力建設“科大硅谷”,組建5家海外創新中心,聯絡120多家校友組織,對接海外人才近1000人次,吸引創新創業人才超3萬人。
為了讓人才“人盡其用”,合肥優化人才認定辦法,開展人才自主評價,簡化程序認定專才、特殊人才近1500人,“按薪定才”近6000人。合肥還出臺改革完善市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若干措施,持續實施科研人員減負行動,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
“山東00后”點贊合肥“很city”
長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市場推廣經理徐奧林是一名“00后”,從中國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通過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入職長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盡管就讀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但大學期間,徐奧林發現自己對市場營銷類工作更感興趣,于是自主輔修了相關專業課程,并利用課余時間先后在北京多家總部公司實習,對互聯網、消費電子、電商行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臨近畢業,徐奧林面臨著緊迫而多重的選擇。是留在北京的“大廠”,還是回山東老家? 經過多方咨詢和綜合考量,她決定去新一線城市深耕自己熱愛的營銷領域,并在幾個offer中最終選擇了合肥,選擇了美菱。
“合肥的城市發展前景和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了我。”徐奧林說,合肥產業發展和就業機會都對年輕人有著巨大吸引。同時,針對重點產業企業的為期三年的人才住房補貼政策和個人社保補貼政策,對每年的新畢業生非常友好,能大大減輕剛踏入工作的生活壓力。“美菱是本土骨干上市企業,是中國最知名的家電品牌之一,,結合美菱對校招生的培養重視,最終選擇了美菱。”
北上廣一線城市的高壓快節奏氛圍和過高的定居生活成本,也讓徐奧林把目光放在新一線城市。“合肥可以在工作發展和安居生活方面達到很好的平衡。”入職美菱的一年來,徐奧林對合肥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年輕人畢業后擇城與擇業,是投資自己,也是投資城市,我相信自己的選擇,更相信合肥未來的發展。”
增強人才在肥幸福感、歸屬感
為了給徐奧林這樣的年輕人才更好的城市環境,合肥市對標先發,集成出臺服務人才發展若干政策,累計惠及人才超9萬人。
合肥還在開發區推行“職住平衡”,為人才提供3年免租住房或等額租賃補貼。同時,打造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平臺,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開通“12345”人才服務專線,完善人才“白名單”,全面推廣“人才碼”,實現落戶、住房、交通出行等近50項優享待遇“一碼通行”。
另外,合肥打造青年人才交流交友項目,組織外籍人才參加環巢湖騎行、“外國人過中國節”系列活動,不斷增強人才在肥幸福感、歸屬感。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實習生 許雅婷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