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火爆發展,眾多商家也熱衷于在各類線上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為了吸引流量招攬顧客,商家紛紛推出形式各異的直播抽獎活動,但因抽獎活動規則制定缺乏規范性,也引發了許多“獎券”類民事糾紛案件。近日,合肥高新法院成功調解了2個典型案例。
案例1:在直播間參加活動中獎被拒付 法院調解補償800元
“我在直播間參加活動中獎,店家以不符合彈幕口令規則為由,拒絕支付我應得的2024元活動獎金。”2024年1月1日,鄭某在某品牌冰箱旗艦店線上直播促銷活動中幸運中獎,但店方卻不予兌現。鄭某多次與店方溝通無果,便到合肥高新區法院立案起訴。
合肥高新區法院調解員了解案情后,隨即聯系鄭某與店方法務人員進行調解,雙方均提供了直播間錄屏作為證據。調解員深入分析后發現,造成這起糾紛的主要原因是直播間主播在不同時段描述的彈幕抽獎口令規則不一致,導致消費者在規則理解上存在誤差。
調解過程中,雙方均認為屬于對方責任導致糾紛,案件調解也陷入僵局。
調解員多次與店方溝通后了解,在直播活動中,主播未能以文字描述顯著標注臨時增加的抽獎規則,且未在直播中重復強調,導致部分后續參與活動人員未能知曉最新要求,店方確實存在責任。
經多輪次協調,店方表示其存在一定主觀責任,愿意進行補償,而鄭某也作出部分讓步,最終店方向鄭某補償800元達成和解。
案例2:整點限時搶到免單被拒 法院調解補償500元
2024年3月30日,劉某某與蔡某某同時在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網絡平臺旗艦店,參與整點限時搶購免單電飯煲的活動。
店方活動規則要求在指定的整點01秒時搶單并付款,之后開始進入排序,前10名可獲得免單獎勵。劉某某與蔡某某按其理解的搶購規則參與活動,但最后顯示未中獎。
劉某便聯系店方客服問詢,客服人員回復其實際搶單支付時間與店方活動規則存在微差,下單時間點不符合中獎規則無法兌現。但二人認為是直播間規則的不清晰描述,誤導其消費且最終未能成功中獎,二人到合肥高新區法院立案。
調解員了解案情后,發現二人提供的證據材料一致,在溝通后得知劉某某與蔡某某二人為朋友關系,當時一起下單搶購。
調解員在獲取并核實劉某某與店方的聊天記錄后,發現客服對規則的解釋確實存在含糊不清,導致劉某某出現理解偏差。而蔡某某在參與活動前并未了解活動規則,是在朋友推薦下匆匆參與,在協調溝通后蔡某某表示自愿撤訴。經多次協調,店方愿意向劉某某進行經濟補償,而劉某某也作出讓步。最終以店方向劉某某補償500元、蔡某某撤訴達成和解。
法官點評:商家存在描述歧義等情形,需承擔一定責任
網絡電商為吸引流量、招攬顧客而推出的直播抽獎活動形式各異,網絡消費者往往被其高額獎券所吸引。但部分網絡商家所制定的活動規則缺乏規范性,文字描述大多存在歧義,導致消費者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規則參與活動并成功中獎后,店方卻“另行解釋”不予兌現,導致“獎券”類民事糾紛案件頻發。
結合合肥高新法院成功調解的典型案例經驗,針對此類糾紛案件,主要是從深入分析電商活動規則的規范性著手,若存在文字描述歧義、規則前后變化等情形,則網絡電商需承擔一定責任,對消費者予以賠償。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