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鍘!”
龍頭鍘鍘殺皇親國戚,虎頭鍘鍘殺貪官污吏,狗頭鍘鍘殺其他死刑犯……
當你還在津津樂道于包公的三口鍘刀,甚至要去河南開封府大堂里親眼瞧一瞧那令人聞風色變的鍘刀,你可知道,所謂包公的三口鍘刀,其實是戲曲、小說中塞給包公的刑具。在真實的歷史中,包公并沒有這三口大殺器。
在小說《三俠五義》中,公孫策剛加入開封府團隊,還沒有成為“高級合伙人”時,宋仁宗賜御札(親筆手諭)三道給包拯,包拯轉手命公孫策加以參詳。當時公孫策剛剛加入團隊因不知包拯性情底細,以為對方想辭退自己,于是擅自改動原意,以“札”為“鍘”,畫成龍、虎、狗三道鍘刀草圖,以求快意。豈料老板包拯看過草圖后贊嘆不已,連忙命公孫策監造三把鍘刀式樣,這就是三道御鍘的由來。
可惜,這只是清朝人寫的章回小說一個情節,并非歷史的原貌。真實的歷史是,包拯不僅皮膚不黑,沒有額頭上的小月亮,也沒有那三口鍘刀。
試想:大堂是斷案、審訊的地方,豈能當場鍘人。那不是變成法場了嗎!
“我從包公家鄉來”融媒體團隊成員和河南開封府的包公扮演者合影
包公沒有三口鍘刀,但卻有一把小剃刀,名曰: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剃刀是由14世紀方濟會修士奧卡姆提出的邏輯學法則。
具體來說,就是:如果關于同一個問題有許多種理論,每一種都能作出同樣準確的預言,那么應該挑選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盡管越復雜的方法通常能做出越好的預言,但是在不考慮預言能力的情況下,假設越少越好。
簡單地說:就是簡約法則。
大家也可以這樣理解:奧卡姆剃刀指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就是“簡單有效原理”。能簡單理解,就不要把事情搞復雜。雖然這個理論是奧卡姆提出來的,但其實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按照這種思考方式行事,“治大國如烹小鮮”、“庖丁解牛”等如是,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如此,那為什么說包公也有一把“奧卡姆剃刀”呢?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斷案,一個是治國。
先看斷案。
1993年電視劇《包青天》有200多集,幾集就一個案子。明朝萬歷年間的《百家公案》總計九十九回,每一回都是包公斷案。
但從《宋史》、《仁宗實錄》《孝肅包公墓志銘》以及宋代文人筆記中來統計一下,包公其實更多是一名治國賢臣,他斷的案子,其實也就幾樁。
但從這些案子來看,包公無一不是動用了他的小剃刀,用“簡約而不簡單”的方式破了案。
《宋史?包拯傳》中記載,包公在安徽天長做知縣的時候,就曾斷過一個與牛舌有關的案子。當時是一個老農家里的牛的舌頭被人偷割了,而包拯只用了一個簡單的策略就成功將兇手釣了出來。
這是一樁無頭案:有一農人狀告一個歹人割去他們家耕牛的舌頭。眼看就要死亡。包公命農人干脆宰牛賣肉,不久后,便有人來舉報他私宰耕牛(宋代這是違法的)。包公略加審問,舉報者果然就是割去牛舌之人。原來包公分析:割牛舌無利可圖,理當是仇家所為。牛主私宰耕牛,仇家自然要來舉報,這就自投羅網了。
“牛舌案”是包公為官后斷的第一個案件,包公“善斷獄訟”的名聲就從這里流傳開了,人們都說他是神人,能未卜先知。其實,包公是運用“引蛇出洞”的計謀,直擊要害,簡單有效地辦了案。
包拯在初任權知開封府時,許多府吏抱來文書,等待他批閱。包拯讓他們按順序進呈,逐件批閱。有的府吏故意刁難,將積年舊案卷宗混雜在中間,包拯發現后責問府吏,府吏無言以對,再也不敢生事。自此文書減少了,開封府的文書案卷變得井井有條。經他這么一整,開封府的衙門風氣為之一新,辦事手續簡便迅速多了。
還有一件值得稱贊的事。為了方便百姓當面遞狀申訴,包公裁撤了門牌司,允許告狀人直接到知府大堂遞交狀紙,這樣一來,既提高了辦事效率,又避免府吏從中營私舞弊,斷案也更加公平合理了。
《包拯墓志》提到,宦官家的園榭,侵占惠民河的河道,導致淤塞不通。一次京師水災之后,包拯乘機把這些違章建筑全部拆毀,一次性解決宦官侵占、違建問題。包公雷厲風行,制裁了一干權貴,大快民心。
包拯回合肥做官,親朋好友聽說包大人來合肥做官了,蜂擁而至,這個求他辦事,那個給他送禮,還有打著他旗號招搖撞騙,有的則仗著他的勢力橫行霸道。怎么辦?包大人來個殺雞儆猴!抓了個本家作惡的舅舅,當庭大板伺候。這是司馬光在《涑水紀文》記載的。雖然有些親戚罵罵咧咧地說:晚輩打長輩,這也太不應該了。但效果絕對有,好家伙,這人六親不認呀!大伙只能收斂。肥東籍作家許高彬就由此創作了《包公打舅》的劇目。
這就是簡單有效原理。辦這類案子,重點不在破案能力,在不怕得罪人的膽色和執行力。實際上,案子之所以難辦,多半只是因為牽扯到復雜的人際關系而已。包公的“斷案如神”,正在于他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干凈純粹的人。
再看治國。
包公在和州踏入仕途后,歷任過三司戶部判官、戶部副使,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累官至三司使,掌管全國的鹽鐵稅、人口稅和計劃開支。從包公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在經濟領域的工作經驗,也很豐富,非常善于用簡單有效的“奧卡姆剃刀”解決棘手問題。
一是“陳州放糧”。陳州(今河南淮陽)遭受大旱,麥子收成不好,民不聊生。包拯奉命到陳州察訪,發現身為京東西路轉運使的王逵,只同意免去支移,卻要求仍按折變交納現金。按照這種折變之法,農民就是把全部麥子賣掉,也不夠繳納“拆變”,于是,紛紛逃亡他鄉。
包拯了解情況后,當即上奏宋仁宗《請免陳州添折見錢疏》,無情揭露了王逵卑劣手段,以及非法盤剝農民的事實,并請求宋仁宗特降詔書,令百姓按大小二麥的市價繳納現錢,或直接繳納大小二麥,減輕了陳州五縣農民的負擔,使百姓有了喘息的機會。
二是“運糧戍邊”。宋廷一直在河北路境內常駐三十萬人馬,保衛邊疆。三十萬人馬的糧草供應問題,成為當時財政上一個非常突出而又棘手的問題,尤其在河北又連年遭受水旱災害,糧食奇缺,形勢更為嚴峻。
包公深刻認識到糧食對于鞏固國防、穩定社會的重大意義。他仔細分析國內外兩方面的情況:國內,河北駐軍很多財政支出的多,收入的少,夏秋兩稅都沒有把握,可能出現大段缺糧;國外,宋、夏已經媾和,宋、遼關系也恢復正常,近期內不會發生重大變化,因此,他大膽果斷地采取了以下幾項有效措施:
第一,以口就糧。把前線缺糧區的軍隊南移到有糧地區駐屯,節省了國家大量開支;
第二,設法調運。利用航運便利時機,加價雇用民工,調撥二百萬石糧食運運到衛州、通利軍,大大緩解了缺糧的困境;
第三,趕造船只。針對主管官員辦事不力,管理不善,造成大量船只損壞,不能使用的情況,選拔精明強干的人,負責修船,并造船三百條,將懷衛地區價格便宜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河北各地,解決軍糧運輸和供應;
第四,精簡冗兵。裁減河北、河東、陜西、京東、京西五路年老、體弱等冗兵八萬人,令其回鄉生產。這樣一來,即使軍隊戰斗力增強,又減輕糧食供應壓力;
第五,擴大糧食生產。由于包拯高度負責、措施得力,在較短時間內扭轉了軍糧短缺的危急形勢,穩定了邊防大局,出色地完成朝廷交給他的“運糧戍邊”任務。
包公還是一位開展基層調研、積極推行新法的“改革家”。2023年11月,“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來到山西運城,參觀了河東池鹽博物館,這里面記載了包公在運城“改革鹽法”的故事。史載“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
包公力排眾議,堅決支持范祥的鹽改,并與范祥一起制定新法細則。他一連上了三道奏折給宋仁宗,推行鈔引法。由于包拯在奏章上的嚴正言辭,有力地打擊了保守勢力;也因為他成功的實地考察和極力支持,使宋仁宗堅定了維持通商新法的決心。鈔引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促進了鹽業的發展。當地百姓感念他的政績,在解州立碑紀念他。
經濟治理上,包公擔任三司使主管全國稅收后,先后四次向朝廷奏報力主免除“折變”,讓農民仍按實物完稅。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后,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當時,包公已認識到制定政策、稅法要注意涵養稅源,提倡發展生產,擴大流通,認為“雖一時課額少虧,而終成大利”,否則將會“先有利而后生害”,這些見解科學、辨證,對今天的稅收工作仍有借鑒意義。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文 海芋星/制圖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