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7日,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快遞新規”)正式實施已有一周,其中“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引發熱議。
大皖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對于快遞上門還是放驛站,市民有不同聲音,有快遞網點送件上門量小幅增長,還有快遞公司對員工進行培訓。對此情況,有專家表示,快遞新規的實施有現實挑戰,如何征求“用戶同意”才是解決關鍵。
聲音:快遞上門還是放驛站 市民看法不同
快遞新規出臺,不少市民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合肥的趙女士住在包河區,平時喜歡網上購物。她告訴大皖新聞記者,3月1日快遞新規出臺以前,在她印象中只有順豐、京東等幾家快遞是送件上門,其他的快遞都是放在智能快遞柜或者自提快遞點。
趙女士發現,快遞新規出臺后,她兩次網上購物的快遞都沒有送件上門,也沒有接到快遞員電話,均被放在快遞柜或者快遞點。趙女士說,快遞放在快遞柜或者快遞點,從拿取時間來看,是比送件上門方便,因為白天上班有時候人不在家。但是趙女士認為,快遞員應該打個電話告知是否需要送件上門。
3月6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石臺路一小區門前的快遞點看到,不少市民正在這里拿取快遞,記者采訪他們是否有收到快遞員電話送件上門,對方表示未收到相關電話。有市民表示,她白天上班不在家,就是接到快遞員電話也沒法回家收快遞。相對而言,等下班后來快遞點拿取快遞更方便。
“有的快遞員招呼也不打,就直接放驛站。”市民劉先生說,家里平時有人,希望每一件快遞都能送貨上門。
現象:有快遞網點送件上門量略增 老小區內驛站人員依然忙碌
“我們網點送上門的快遞數量略有增長。” 合肥市黃梅路一快遞網點的負責人戴昂如此說,戴昂對記者說,知曉新規的市民變多了,該網點快遞員每天派件數量在100多單,雖然之前他們也一直有上門送件的服務,但相比新規施行前,目前送貨上門的件數有小幅增長。
3月7日中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市蜀山區的蜀鑫雅苑,這是一個老舊小區,小區里有一家菜鳥驛站快遞點。中午11點多,驛站內工作人員黃女士依然在忙個不停,陸續有市民前來拿快遞,記者看到驛站內的多個貨架上都擺滿了快遞。“一天800多件吧,和平時相差不大。“
現場一位市民告訴記者,該小區內都是老樓且多是6層居民樓,這些樓都是沒有電梯的,如果每件快遞都讓快遞員送件上門,快遞員也跑不了,“沒有電梯,天天爬樓梯送件,不現實。”
快遞小哥:挺有壓力,工作量比以前增加
新規出臺后,快遞小哥倍感壓力。
3月7日中午12點多,在合肥市休寧路與潛山路交口,一名快遞員騎著滿載快遞件的三路車奔波在派送的路上,在路口等紅燈時,他向記者介紹,往常本該吃午飯,現在因為有的客戶要求送件上門,工作量比以前大了,挺有壓力的。簡單的幾句話,這位快遞員便匆匆離開。
另一位在快遞行業做了一年多的快遞小哥告訴記者,他現在每天送快遞都會確認是放驛站還是送貨上門,或是詢問送上門的時間。讓這位快遞員比較頭疼的是電話沒人接的情況,擔心頻繁打會被標注騷擾電話,而且派送效率也變低,有壓力了。
快遞公司:有的加強員工培訓 有的提高按需上門履約率
申通:對快遞員加強相關培訓 明確按照客戶需求派送
安徽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的湯主管告訴記者,在3月1日快遞新規出臺前,已對所有的快遞員進行了相關的專題培訓,對于末端派送服務規范,申通快遞明確要求按照用戶需求進行派送。湯主管說,快遞員在派送快遞的時候可能會增加時間成本,尤其是比較集中的派件區域,快遞員每件必須致電用戶必然會影響效率。
湯主管繼續說,公司會進一步聚焦“服務體驗”,通過數智化手段提升履約能力,由前端選擇是否送貨上門、按需派送,派前智能化電聯明確客戶需求,同時末端開啟智能機器人短信、電聯提醒派送要求等,對明確要求上門的快件進行標志識別來增強派件效率,優化派件結構與路線。當前,申通全網對快遞員、客服等進一步加強相關培訓。
順豐:提高按需上門履約率
3月6日下午,安徽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經理吳楊玲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快遞新規實施已幾日,她所在的快遞公司基本不受影響,在服務標準方面,之前他們一直都有送件上門的服務,快遞員拿到客戶快遞,會逐票聯系客戶,確認客戶是否在家,也會根據客戶的意愿來進行,不會直接放到快遞驛站或快遞柜等。
對有沒有快遞小哥轉行或辭職的情況,吳經理說,她從行業內聽到有這方面的消息,但從他們公司來講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反饋。吳經理說,順豐會提前通過APP設置和電聯的方式,了解客戶收件偏好和需求,提高按需上門的履約率。未經客戶授權不代為簽收,公司通過大數據對每個區域的件量進行分析,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對快遞員每天的工作量,依然是多勞多得,受波動影響不大,會合理分配員工負責的范圍。
專家觀點:快遞新規的實施有現實挑戰,需要配套改革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安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徐俊杰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快遞新規出臺引發多方熱議,這種關注也是好事。因為一些人對快遞服務的認知還比較局限和片面,通過討論,讓更多人認識到快遞行業有別于一般服務業,它具有社會化協作、網絡化經營、產業鏈博弈、系統性創新的特點。
徐俊杰認為,目前大家對快遞新規的不同討論,根本原因是不同利益主體的關注點不同,對行業所處階段的判斷也有差異。
在徐俊杰看來,快遞新規的實施有現實挑戰,需要兩個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是電商物流產業鏈的利潤分配要改革,讓快遞擺脫價格戰,讓派送環節得到應有的價值回報。這是全局性問題,不是快遞企業單方面能決定。二是要主動推廣自提配送方式,引導消費者將驛站和自提柜作為默認收件地址,并免于電話確認,對于上班族等特定人群,這種做法是可行的。
徐俊杰表示,對自提方式也需要加強研究,要用數字化方法優化物流信息交互效率,提升服務體驗,降低物流風險,轉變社會各界對自提服務的觀點。“長遠來看,自提是主體配送方式,而不是補充配送方式,因此不能因為流程合規問題,否定自提配送的地位和前景。”
安徽大學商學院物流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梁雯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快遞新規出臺,對于對廣大消費者是利好,尤其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和生鮮商品送達的時效性等帶來一定方便,比如年長和行動受限的消費者去快遞柜或快遞站不方便等情況。但是從快遞員角度來說,快遞新規出臺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
在梁雯看來,部門出臺相關規定,快遞公司高層應該根據規定統籌規劃,從模式、制度、成本、服務等方面來落地實行,不是簡單的讓快遞員或者快遞點來承擔派送壓力。從長遠來看,梁雯表示新規出臺可以推動快遞企業提高服務水平、精準度和社會效益,促進快遞行業實現良性發展。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未來新的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在物流行業的深入應用,會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大皖新聞記者 余康生 魏鑫鑫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