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熊貓寶寶(戈謝病)”“牽線木偶人(多發性硬化癥)”“瓷娃娃(成骨不全癥)”“玻璃人(血友病)”“漸凍人(肌萎縮側索硬化)”“蝴蝶寶貝(遺傳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藍莓姐妹(淋巴管肌瘤病)”……這些看似可愛的名字背后,卻是無數家庭的巨大傷痛。
2月2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罕見病日,為進一步提高公眾對罕見病及罕見病群體的認識,幫助罕見病患者早篩、早診、早治,尋求更好的生活質量,作為“安徽省罕見病專科聯盟”的牽頭單位,中國科大附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內科、血液內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小兒內科、生殖遺傳中心等多學科專家將聯合舉辦義診活動,協同解答罕見病患者的診療問題。
罕見病不“罕見”,早診早治很重要
罕見病(Rare Disease)又稱“孤兒病”,是指發病率極低的一大類疾病的統稱。2021年,《中國罕見病定義研究報告2021》提出將“新生兒發病率小于1/萬、患病率小于1/萬、患病人數小于14萬的疾病”列入罕見病。罕見病其實并不“罕見”。雖然單個罕見病的發病率低,但是罕見病種類多,目前全球確認的罕見病超過7000種,總體患病人數龐大。
專家介紹,罕見病常累及人體多器官,多系統,呈慢性、進行性、耗竭性發展,多為終身疾患,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罕見病的診斷相對復雜,確診和治療花費高、耗時長,因此,了解罕見病、熟悉罕見病、診斷罕見病、治療罕見病成為醫生乃至患者最迫切的事情。
罕見病的預防以三級預防為主
2018年,我國發布了“第一批罕見病名錄”,其中共包含了121種罕見病。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二批罕見病目錄》,共收錄86種罕見病。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07種罕見病被納入目錄。
比較常見的罕見病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漸凍癥)、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白塞病、苯丙酮尿癥、血友病、成骨不全癥(瓷娃娃病)、馬凡氏綜合征、普拉德-威利綜合征(小胖威利綜合征)、天使綜合征(Angelman綜合征)、地中海貧血癥等。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罕見病能治愈,絕大部分罕見病僅能對癥治療。
如何預防罕見病?專家介紹,罕見病的預防以三級預防為主。一級預防:婚前或孕前進行攜帶者篩查,降低罕見病發生風險。二級預防:產前篩查結合產前診斷,減少罕見病患兒出生。三級預防:在新生兒及兒童期通過篩查手段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減少遺傳病對患者的影響。
安徽省罕見病專科聯盟覆蓋30多家醫院
作為安徽省及周邊地區疑難危重癥診療中心之一,中國科大附一院高度重視罕見病診療工作,經安徽省衛生健康委批準,于2023年2月28日牽頭成立了“安徽省罕見病專科聯盟”。
目前,安徽省罕見病專科聯盟已覆蓋全省30多家醫院,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謀福祉的初心,在罕見病診治能力建設方面勇挑重擔,積極做為,旨在提升安徽省罕見病規范化診治水平,有效整合醫療資源,發揮各方力量,推進罕見病早診、早治、早預防。
為進一步落實國家罕見病防治政策、提升罕見病診治水平,中國科大附一院設立了罕見病診療中心。該中心為以神經內科、血液內科、生殖遺傳中心、小兒內科和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為核心臨床架構,多學科共同組建的MDT平臺。
中心圍繞罕見病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組建了院內罕見病診療專家組,下設罕見病門診、多學科會診門診,讓罕見病患者“尋醫有門、治療有方、管理有序”。
未來,中國科大附一院將以聯盟為紐帶,聚焦全生命周期,集聚優勢資源、整合多方力量,建立罕見病診療的聯合機制和聯動體系,幫助各級醫院提升及時識別、診治各類罕見病的能力和水平,為破解罕見病防治難題貢獻“安徽力量”。
小貼士:
2024年2月29日(周四)上午9:00-11:30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南區2號樓1樓門診大廳
參與學科包括:神經內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小兒內科、血液內科、生殖遺傳中心等。當日可攜帶相關病歷和CT、磁共振等檢查資料。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通訊員 張春婷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