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按 伴隨著“磨剪子嘞搶菜刀”的吆喝聲,一把把菜刀被磨得锃亮;每逢過年,母親總愛去理發店燙一頭洋氣的卷發, “剪發+修面”則是父親的“標配”;師傅的巧手讓破掉的鞋子衣服重獲新生……這些充滿著煙火氣的回憶、這些隱藏在市井的老行當,成為我們最為難忘的生活印記??v使時代變遷,只要你用心發現,仍能尋找到這些“老行當”的蛛絲馬 跡。本期家周刊,就讓我們走近這些“老行當”,喚起內心深處的溫暖記憶。
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去裁縫店做幾身衣服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如今,大家都習慣買時裝成衣,很少有人去裁縫店做衣服了,但生活中的縫縫補補仍不可或缺。在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金湖社區農貿市場內,就有一處“巧姐縫補工作坊”的門面,“巧姐”張安榮今年67歲,已經做了近30年的裁縫。憑借一手裁衣巧技,她獨自撫育照料患有腦癱的兒子,用堅強和擔當撐起一個家。
下崗后轉行學裁縫
“巧姐縫補工作坊”店面不大,里面掛著一些花色不同的布匹和樣衣,放著一臺電動縫紉機、一塊裁衣臺和一臺鎖邊機,一眼看去,小店顯得有些擁擠?!扒山恪睆埌矘s正在店里招呼顧客,一頭利落的短發,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樂觀愛笑的張安榮,完全看不出是一位乳腺癌患者,家里還有生活無法自理的殘疾兒子需要照顧。她曾經在合肥一家自行車廠工作,1997年下崗后,為了照顧兒子,沒有選擇出去上班,而是學起了裁縫。“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年輕時打毛衣、繡花都會點?!睆埌矘s指著店里的那臺縫紉機說,這還是結婚時婆婆留給她的“傳家寶”,一用就是40多年。
“開始做衣服也有失手的時候,好在大家都很體諒我,不合身的我就給他們重新做一套。”張安榮笑呵呵地說,現在只要看到顧客,幾乎不用量體裁衣,她就能估摸出衣服的尺寸大小。交談間,一位女顧客拿了件T恤要求改短。張安榮戴上老花鏡,比了下尺寸,麻利地用剪刀裁掉多余部分。然后,她啟動縫紉機,手推動著布料,幾個來回,衣服就改好了。
靠手藝撐起一個家
“噠噠噠……”細密的針線快速地從張安榮手中穿過,落在修補的衣服上,變成平整的針腳,再經過鎖邊、縫紉,不一會兒,修補一新的褲子就重新“亮相”了。張安榮做褲子最拿手。“褲襠做大了顯得臃腫,做小了蹲下去就會不舒服。特別是老年人,買來的衣服很少非常合身。”
張安榮會根據老年人的身材特點量體裁衣,讓他們穿著舒適又美觀。每天早晨,張安榮安頓好兒子就來店里干活,11點左右,她要回去買菜燒飯,中午2點再來到店里,晚上5點多就要回家照顧兒子。她拿起一本記事本翻給記者看,里面一筆筆記載著顧客要做的衣服,有些無奈地說,“生意很好,但是我事情多,身體也吃不消?!?/p>
20多年過去了,張安榮邊做裁縫邊照顧孩子,如今兒子已經39歲了,病情也有好轉。而她記不清為顧客制作了多少件衣服。她深知,做好衣服靠的就是嚴謹、細心和耐心,與堅持學習,才能得到新老顧客的認可和稱贊。
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記者注意到,“巧姐縫補工作坊”上寫著“愛心幫扶 讓利于民”的字樣。張安榮說,別的家做套睡衣80元,她只要60元,“這么多年,我得到了政府和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我也要盡力去幫助他人?!睂τ趶埌矘s來說,如今最困難的日子已經過去,女兒已經成家,平時對她也多有照應,“我這個年紀也不求賺多少錢,只希望能找點事做,貼補生活,照顧好兒子?!?/p>
對于身邊的困難家庭,張安榮也是盡力幫助。前不久,金湖社區成立了“老師傅志愿服務隊”,將很多有一技之長且愿意發揮余熱的“老師傅”召集一起,定期去社區做志愿服務。張安榮被大伙一致推選當了服務隊隊長,“釘個紐扣免費的,一般修補衣服、換拉鏈都低于市場價?!?/p>
縱然命運對她不公,但她總是笑著面對。張安榮說,她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6歲的外孫得知我‘學雷鋒’當隊長了,在班里可自豪了,我也覺得很有勁頭?!?/p>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