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參觀世博會時看到了古代農具展覽,想到那些自己曾經用過的農具已漸漸消失,涇縣老人鮑惜友突然想自己做一套農具模型。他花六年的時間,制作了十五種農具模型,包括人力腳踏水車、舂米水碓、揚谷車等。去年10 月,他將這些農具組合起來,制作成可以用水動力就能自動運轉的展示模型,吸引了很多人來觀看。
模型靠水力轉動
這組農具模型花了鮑惜友老人六年多的時間。
在涇縣桃花潭鎮包合村一間破舊的老房子里,73 歲的鮑惜友老人帶著記者走進后院一間半開放式小屋里,這里藏著他的寶貝——一組木質的農具模型。
這組模型由15 種古代農具組成,大約只有實際物品的幾十分之一大,組合在一起占地也就三四平方米。說話間,鮑惜友老人給兩個水泵插上電,模型中間的兩個水管就噴出水來,15 個模型竟然在水力的帶動下全部動了起來。
從鐵犁、到腳踏水車、到舂米水碓、再到揚谷車、石磨,活動的模型向記者展示了從灌溉、種植到加工的整個過程。而這一組由200 多個零部件組成、包含了跨越幾千年歷史的農具模型,是鮑惜友老人花了六年時間制作組裝完成。
想留住傳統智慧
“2010 年,我到上海世博會參觀的時候,看到了很多古代農具模型,還有些都是我自己用過的。”鮑惜友老人告訴記者,他想到這些農具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也漸漸消失了,但這是中國古代農民智慧的結晶,他希望兒孫們不要忘了這些東西,決定自己動手做一組模型。老人做了幾十年裁縫,卻沒有做過木匠,只會一些簡單的木匠活。為了做好這些農具,除了參觀時記錄下的信息外,小學畢業的老人還在電視和書本上查找資料,更是從自己的回憶中尋找使用這些農具的記憶。準備好后,2013 年,他開始動手制作。
鮑惜友每天敲敲打打做木工活,家人和鄰居們都知道了他的想法,覺得他“吃飽了沒事干”,勸他放棄。“總是晚上偷偷摸摸做兩個小時,做長了眼睛也不行。”老人說,這期間,他也曾經放棄過,但兒女們支持他。
六年多完成心愿
在世博會參觀時看到農具都是分散獨立的,鮑惜友就想做些創新。他決定將這些農具組合在一起,并用水動力制動。
完成了所有零部件的制作和農具的安裝后,他從去年4 月開始組裝、調試,一個水泵的動力不夠,他就用兩個水泵;轉輪大小導致速度不搭配,就又重新制作調整;需要卡位帶動的齒輪沒辦法找工廠加工,他就自己用耐磨木材仔細磨刻……在他的耐心打理下,15 個橫跨幾千年歷史的農具的模型終于全部在水力的幫助下動了起來。
從參觀世博會后查找資料算起,到最終把模具組裝完成,鮑惜友老人花了6年多時間。
鮑惜友老人給這組模型起了一個非常長的名字——仿古式水動力多功能綜合型五谷雜糧碓榨碾磨耕作模擬機具,還寫了一首詩:“一眼觀千年,坎坎到如今。壢壢盡奉塵,感悟后來人。”“大家來看我很高興,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這些古代農具。”
鮑鋒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曹慶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