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進入尾聲,開學在即,你家娃的暑假作業完成了嗎?日前,有外地家長吐槽孩子的部分“花式”暑假作業太“費”爸媽了,常需要家長親自上陣,為此,不少家庭“火藥味”十足。8月23日,記者在合肥進行了探訪,手抄報、運動打卡、短視頻、勞動小達人……這些“特色作業”較為常見,而不同家長對“花式”暑假作業也有不同的感受與觀點。
“不把它當成純粹的作業來完成,而是當做孩子成長的記錄方式,這樣就會有意思得多。”霍女士的兒子在合肥蜀山區一所小學上學,她與兒子通力完成的各類“特色作業”,常常被其他它家長稱為“模板”。今年暑假,她又帶著兒子和同學們一起制作了一則短視頻,不僅完成了作業,自己還學習了新知識,加深了親子關系。
為了做好作業,家長自學知識
霍女士的兒子皓宸,今年暑假正值小學四升五。從入小學起,作業輔導基本都被霍女士承包了。除了基礎書寫、閱讀作業外,五花八門的“特色”作業,接踵而至。
“各種主題的手抄報,還有視頻制作、運動打卡、手工作業等,每年都有不少。” 霍女士說,自己雖然不“卷”娃,但在學業之余,仍然想盡善盡美地去完成這些作業,給孩子樹立一種認真嚴謹的思維,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不是為了糊任務交差,而是應該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完成一件作品。
每次作業布置下來后,霍女士都會自己先過目一遍,合理安排,并挑選其中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又有時間、能力完成,且對孩子實踐有幫助的去做。“我們比較注重課外能力拓展,在實踐中完成作業。”
不過,那些被稱為“模板”的課外特色作業,霍女士也不是天生就會的。比如,小學生作業中最常見的手抄報,沒有繪畫功底的霍女士,一開始也很為難。為此,她還專程去學了基礎的簡筆畫、色彩學知識。“我家孩子沒報過美術興趣班,功底有限,我會先讓他自己畫,再在他的基礎,想辦法去美化一下,提升畫面的美感。”
帶著兒子去實踐,完成“短視頻”作業
近幾年,“短視頻”的風也吹到了學校,霍女士又開始自學短視頻的拍攝與剪輯。“其實也不難,現在學習的渠道挺多,制作短視頻的軟件也多,基本上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了。”
今年暑假,霍女士兒子的作業里有一篇關于“豐收故事我來說”的主題作業,他們就采取了“短視頻”的形式來完成。“主題弄清楚之后,就是構思,覺得簡單的朗誦講故事,太單調了,就想著去實地探索,再拍視頻。”
經過同學家長聯系后,霍女士帶著兒子和他的兩個同學一起去了豐樂種業公司參觀,讓他們到實驗稻田里近距離觀察稻子的生長,了解科研人員如何研究糧食作物,如何提高畝產量等。
“我們做作業時,要弄清主題,先拋出問題,比如,為什么要去了解種子?它的奧秘在哪?再去實踐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又有發現,最后得到答案。”霍女士說,他們還曾拍過“反校園暴力”微視頻,展現校園霸凌的危害。“這類作業用視頻來展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霍女士兒子的暑假作業中還有一項閱讀作業,要求閱讀中國民間傳說。這一項,也是霍女士與兒子以“親子閱讀”的方式共同完成。“陪他一起讀,遇到不理解的就帶他一起看,還輔助以電影、視頻等影像資料,促進理解。”
霍女士還分享了一個小妙招,那就是在閱讀時,自己時常會“示弱”,挑一些問題出來表示“不知道”,兒子則會去查閱資料或請教弄懂之后,再來告訴她。“有一些精讀,我就會這樣干,加深他的探知欲。”
陪孩子做作業,也是一種學習過程
不過,由于時間、精力有限,霍女士也無法對所有實踐類的作業面面俱到。“今年暑假自選作業里還有一項科技影像+活動,我們本來也想參加,但是要準備的材料比較多,只拍了一張星空的照片就算完成了。”
幾年作業輔導下來,霍女士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家長得有足夠的耐心,有些作業,孩子獨立完成的可能性比較小,像書畫類、手抄報類的還行,視頻類有點難,還需要家長協助。”
霍女士說,只要有空時,她都愿意陪著孩子去做這些作業,作業完成得出色,或者參加一些評選獲得好成績,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而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學習。“我也是今年夏天去實驗稻田,才知道稻子還分‘公母’。”霍女士自嘲“孤陋寡聞”,她說,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探索,挺有意思的,自己也很享受這個過程。
她不把這些當成作業來完成,而是當成一種成長的經歷。“有時翻看手機,看到以前低年級的作業,再想想現在孩子的狀態,能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成長與進步,這些都是他成長的足跡。作業,也是一種記錄孩子成長的方式。”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通訊員 周先榮 季云岡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