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血管內超聲(IVUS)被稱為介入醫生的“第三只眼”。近日,安醫大二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成功開展一例血管內超聲引導下主動脈夾層的介入治療。在超聲引導下,醫生順利將一枚主動脈覆膜支架植入患者體內主動脈夾層的指定位置,術后患者成功脫離危險。據悉,目前國內鮮有關于IVUS在主動脈夾層介入治療方面的報道,在安徽省內屬于首次。
記者了解到,患者黃先生今年44歲,常年患有高血壓,一直未予以控制,因突發胸背部“撕裂樣”劇痛,痛感持續1個小時無法緩解。因疼痛難忍,黃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就診。經醫生檢查,診斷為主動脈夾層。
入院第二天,黃先生開始出現小便極少、肌酐高,考慮為急性腎功能衰竭,后隨即出現呼吸衰竭,在給予氣管插管及床邊透析治療后,黃先生的呼吸功能及腎功能逐漸恢復。
主動脈夾層是一種極其兇險的疾病,需要手術治療,考慮到傳統介入手術需要使用大劑量造影劑,存在再次誘發患者腎衰竭的風險。在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并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該院嚴中亞教授、盧中教授帶領手術團隊為患者制定了細致的手術方案,決定選用目前新興的血管內成像技術——血管內超聲IVUS為患者實施手術。7月19日,黃先生接受了IVUS全程引導下主動脈夾層介入術,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順利結束。目前,患者身體指征平穩,即將出院。
據介紹,IVUS是通過心導管將微型化的超聲換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內,顯示心血管斷面形態和(或)血流圖形的新技術,不僅能清晰顯示血管壁厚度、管腔面積和形狀,辨認鈣化、纖維化等病變,還能有效實現易損斑塊的早期預測、診斷、干預和處理,被譽為介入醫生的“第三只眼”。目前,IVUS在臨床上主要應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記者了解到,此次IVUS在主動脈夾層介入治療方面的應用嘗試,不僅給患者降低了造影劑腎損害風險,同時大大降低了介入手術中X線輻射對病人及術者的透視傷害。
專家指出,主動脈夾層患者的首發癥狀主要是感覺胸、背或者延及腹部持續性、無法忍受的劇痛,常伴有短暫的虛脫、昏迷或失明,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暈厥、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該病病情十分兇險,如果發生不明原因的劇烈胸痛、背痛、腹痛且持續存在、無法緩解,需要立刻就醫、接受治療,否則可能會存在致命危險。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通訊員 黃海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