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底,我國調整疫情防控政策,修改了實施三年的封控措施。對于中小學生來說,2023年春季學期是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的首個學期。結束了三年的防控,學生和家長的生活有什么變化?學校和老師的教學及管理又做了哪些調整?記者近日走訪了這些人群,記錄發生的變化。
大皖新聞訊 對于合肥一中高二(17)班的同學們來說,這學期回到學校,終于又可以跟他們的“鄭爸爸”朝夕相處了。
給孩子適應的時間
有著30多年教齡的鄭漢洲老師現在是合肥一中高二(17)班的班主任。鄭老師說,這學期學生們剛回歸學校時也有一些不適應。 “之前長時間的線上教學加上一個寒假,很多學生習慣了在家里相對散漫的狀態,一下子回到學校,要面對學校、班級的各項紀律,多少會有些不適應。”另外,同學們長時間沒見面,相互之間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在上晚自習的時候。另外,還有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習慣也需要調整。
面對這些問題,鄭老師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和多陪伴學生的方式來解決。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開學后,鄭老師吃住在學校,從早到晚都跟學生們一起,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跟他們聊天、溝通,這些問題也就很快迎刃而解, “現在開學三周,同學們基本都已經回歸到正軌了。”
校園氛圍又回來了
寒假期間,鄭老師到20多個學生家庭進行了家訪,“雖然以前線上也有家訪,但還是要走進學生的家庭,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效果更好”。
通過家訪,他了解到,線上課期間,一部分督促學習的任務加到了家長的身上,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跟父母之間如果達不到有效溝通,就很容易出現一些不和諧因素,激化家庭矛盾。孩子回到學校以后,家長可以適當減輕一點壓力。
“學生回到學校后容易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畢竟幾十個學生在一個教室里,同學們之間也能相互激勵。”鄭老師覺得,老師和學生都在學校的同一個空間里,其實也是教輔相長的過程。 “回到學校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面對面的,我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親切地稱呼我‘鄭爸爸’。當老師看到孩子們奮筆疾書的求知熱情,會忘掉自己的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而學生看到老師全身心地教學,自己也會更加努力。”
“另外,我們常常說教書育人,老師在學校對學生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還有人格魅力的影響,這些比純粹的說教,效果可能要好很多。”
“日記”架起溝通橋梁
對鄭老師而言,孩子們回校園后,班級里還有兩項讓他引以為豪的活動又能順利開展了。
原來,鄭老師在班里開展了一項“激勵日記”計劃。每天班上會有一位學生自愿寫“日記”,晚自習結束時交到講桌上,老師晚上會對學生的日記寫下批語,然后發到家長群里。當天寫日記的學生家長看到后,會有感而發寫一封給自己孩子的信,第二天老師會把家長的信再轉交給孩子看。通過這種形式,在家長、老師、孩子三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很多家長說自己以前從沒給孩子寫過信,通過這種方式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孩子也通過這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如果孩子有一些問題,老師從字里行間容易發現端倪,對于孩子心理輔導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除了激勵日記,鄭老師還在班級里設立了一個“夢想信箱”,開學時讓每個學生寫下自己的”理想“,密封后裝在一個精致的盒子里,再放到講臺上國旗的下方。一方面,時刻提醒孩子為祖國奮斗,而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利益,另一方面,每天一抬頭就能看到自己的“理想”,告訴孩子們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每次大考之后,再還給學生,每個人結合自己的實際,對“理想”進行調整,這樣一直調整到高考。
“讓孩子們懷揣夢想,直到走進高考考場。”鄭老師說,有的孩子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有自己的目標。
大皖新聞記者 張曉嶸 伍靜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