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您注意到了嗎?合肥的共享電單車又雙叕漲價了!近幾年,合肥單車、電單車發展迅猛,因為出行便捷環保,頗受年輕人的歡迎。不過,經常騎車的人會發現,合肥的共享電單車是頻頻調價。
繼去年8月調價后,就在2月20日,又再一次迎來新一波調價。起步價由2.5元/20分鐘,調至15分鐘,時長費為1.5元/10分鐘。共享電單車為何頻繁調價?未來還會繼續上漲嗎?大皖新聞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合肥街邊停放區內的共享電單車。
反映:共享電單車又漲價了,2.5元只能騎15分鐘
2月23日,習慣了平時“共享電單車+地鐵”模式出行上班的合肥市民程女士,通過社交平臺“吐槽”道,家門口的共享電單車“又雙叕漲價了”,這距離上一輪漲價還不足一年時間,誰能告訴我,下一次漲價哪時候來?
程女士對大皖新聞記者說,自己家住合肥高新區,上班地點在政務區,自從合肥軌道交通4號線開通以后,她每天上下班都是先騎共享電單車,再換乘地鐵,非常方便。不過,這兩天,她發現共享電單車又漲價了。
“去年應該是夏天的時候,才漲過一次,2.5元從30分鐘縮短到20分鐘,現在更少,只能騎15分鐘了。”程女士說,自己每次從家騎到地鐵口的時間,就大約在15分鐘左右,漲價前,不緊不慢剛剛好。但是漲價后,她就倉促多了,如果路上車多或者紅綠燈湊得不巧,就會超時,由2.5元變成了4元錢。
“還不如自己買個電動車了,騎過去放在地鐵口,下班再騎回家。”程女士說,她有打算買個小型電動車,方便上下班。
合肥的小周和程女士一樣,對這一波共享電單車漲價很敏感。小周告訴記者,她每天上下班通勤距離5公里,家里有一輛電動車,讓給老人接送小孩,自己主要選擇打網約車和騎共享電單車出行。
“一開始騎共享電單車的時候,2塊錢半小時,后來價格是一點點漲,一點點漲,現在2.5元只有15分鐘了。”小周說,她每次騎車下班時間在20分鐘左右,上一次調價后,她就明顯感覺,騎車時很緊張,不然多出一兩分鐘,要付4元錢,不劃算。“現在就15分鐘了,想在起步價內騎到家不可能。”
合肥主要三家共享電單車價格均已上調。
探訪:合肥三大電單車運營商集體漲價
2月23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街頭實地探訪,目前,在合肥市區主要以哈啰單車、美團單車、青桔單車為主。在地鐵口、公交站、商場、小區門口等地,是共享電單車的集聚地。
當天,大皖新聞記者在政務區銀泰城門口共享單車停放區看到,藍色的哈啰單車最多,整齊排列著,綠色的青桔單車也有不少。在馬路對面的另一個停放區,則停著多輛黃色的美團電單車。由于下雨,騎行共享單車的人并不多。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此輪漲價,三家共享電單車步調基本一致,2023年1月,青桔電單車率先調價,美團電單車緊隨其后,2月20日,哈啰單車也開始調價。
記者在現場掃碼查看,截至2月23日,三家共享電單車均已完成價格調整,調后價格也一致,都為2.5元(含15分鐘),時長費:1.5元/10分鐘。每一家共享電單車都同時推出不同折扣優惠的“卡包”套餐,比如7天3次卡、7天5次卡、30天30次卡等。
針對共享電單車集體漲價一事,不少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短途騎行者認為無妨,“我只騎五分鐘,你是20分鐘2.5元,還是15分鐘2.5元,對我來說都一樣。”但騎中長途的人則認為不劃算,“因為漲價,我剛買了一個小電驢。”、“我騎車為了方便,這價漲的,我還不如打車呢。”
另外,還有部分網友表示,目前共享電單車有些地方停放不方便,還有投放點車輛多少不均,有時候購買了某一家電單車次卡、月卡,卻不是每次都能騎到車等現象。
停放點內的共享電單車。
分析:調價主要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
2月23日,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一家共享電單車客服詢問漲價事宜,客服表示,不同城市,不同車型,不同時間收費都是不同的,在掃碼的時候會有價格提示,而每個城市的調價由當地運營商掌握規則,客服并不清楚。
共享電單車為何頻頻調價?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合肥一名共享電單車業內人士,其分析,此次騎行價格集體上調,主要是共同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比如鐵鋁金屬、元器件所需的稀有金屬的漲價幅度都很大,且一直未回落。”其次,是人工成本上調,這些也都直接導致共享單車運營和投放成本在增加。
云掌財經總編輯張明對此也認同,其稱,近年來,大宗商品價格確實上漲明顯,包括金屬材料、塑膠在內的自行車上游原材料都在漲價。而共享電單車還有運維成本,包括倉儲、物流、投放、維修四個部分。共享電單車是一個需要重資產、重技術、重運營投入的行業,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共享電單車企業的技術創新不足,盈利模式不明確,也很難再通過融資來彌補虧損。”張明認為,如何減輕重資產模式的負擔,是共享電單車運營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共享電單車后期是否會進一步調價?張明認為,共享電單車成功解決了大眾中短途出行不便的痛點,因此未來市場價值有待進一步提高,“至于騎行價格,可能還會上升。”
上述業內人士則表示,后期騎行價格是否還會漲價,暫時并不明朗。“這得結合內外部主客觀因素綜合分析,畢竟影響價格的因素太多了。”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攝影報道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