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爭先進位,是近年來安徽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作為“安徽第一城區”,合肥市包河區始終奮力向前 — — 經濟總量突破“千億級”,人口規模超過“百萬級”,經濟實力躋身長三角城區“第一方陣”。在剛剛發布的2022年“全國百強區”榜單中,包河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38位,較上年升1位;投資潛力居全國第七位,與上年持平。憑借出色的成績,包河區穩居全省第一。站在新起點,包河昂首闊步,向高質量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邁進。
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 王牌/攝
產業賦能 經濟增速穩步提升
日前,2022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公布,位于包河區“安徽質谷”的安徽琺諾伊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這家創業時僅7個人的團隊,今年以來逆勢上揚,營收同比增長近40%。
3萬多平方米的空間,不到三年時間,45家科技型初創企業先后入孵,10家企業成功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小身板的“安徽質谷”,初出茅廬便嶄露頭角。
檢驗檢測產業鏈,是包河區重點產業鏈之一。近年來,依托國家級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產業集聚區,包河區強勢發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區域檢驗檢測能力、中心機構總量、行業創新能力、產業融合能力等均居全省第一。
在“全國百強區”的評選中,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是現代經濟發展。
這兩年,包河區以金融、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創意文化、人工智能視覺、新一代信息技術、檢驗檢測、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為牽引,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包河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7%;戰新產值同比增長57.7%,增速位居合肥城區第一。三季度,實現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收164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位居合肥城區第一。
安徽創新館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
鏈式服務 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雖是初冬時節,但在位于包河經開區的國家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合肥)建設工地上,依然是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未來,這里將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第三方檢測服務平臺、技術與產品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為一體,搭建一個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
作為合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板塊,包河區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城區中排名第31位,安徽省第1位。如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科創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包河早已錨定新方向。
除了多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外,包河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鏈長”,圍繞金融、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創意文化等重點產業,因鏈施策,精準發力。
“我們落戶包河,就是看中了這里‘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的產業優勢,以及精準高效的全鏈條服務。”星云互聯COO石勇介紹說,落戶后,包河將其納入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重點聯系扶持,幫助其對接安徽創新館的科技轉化交易。
接下來,包河區還將逐步推進全區產業發展空間整合,爭取在年底前,初步以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中國視界、合工大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等為依托,探索建立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務力度,力爭實現5個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當好金牌“店小二”,全面融入長三角。
精準對接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走進位于包河的華益藥業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研發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儀器前對樣本化合物進行數據分析,為新藥開發提供數據支撐。
“截至三季度已經完成了今年任務的80%,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雖然受疫情影響,但合肥市、包河區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不僅保證原材料的及時運達,也保障我們的產品能夠及時運出去。”華益藥業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生產總監賈毅柏說。
為企優環境,是包河一直以來踐行的承諾。特別是疫情期間,如何幫企業渡過難關,包河想了不少辦法。
今年以來,包河區成立專班,落實定期會商調度、一企一策幫扶、問題清單式推進等工作,全力助企紓困。定期走訪包保企業、項目,協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積極協助企業申報省市區各級各類政策,累計支持企業超100家,今年以來共兌現獎補資金1.2億元。
同時,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啟用包河經開區項目投資審批窗口,截至10月底,全區通過“不見面審批”共辦理企業投資備案事項110個。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包河區還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依托中關村協同智匯園、濱湖卓越城等園區,舉辦銀企對接會,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引導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試點探索 城市空間更顯品質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結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和各地經驗做法,公布了第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清單。
其中,包河區以衛崗王衛片區為試點,在存量資源統籌協調機制方面,探索的片區更新“肥瘦搭配”模式成功入選。
綜合實力的提升,離不開城鄉融合發展。高品質城區建設,是包河區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今年初,合肥市聚焦“一鎮三片+N點”,打造城市更新“樣板間”。衛崗王衛片區成為全市重點部署的“三片”之一,被納入合肥市城市更新首批試點區域,探索“軌道TOD綜合開發”與片區改造相結合的模式,助推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結構調整優化。
所謂“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俗稱“地鐵上蓋建筑”,即以地鐵站為中心,在幾百米的半徑內建設購物、辦公等混合功能區。未來,地上繁華,地下熱鬧,縱橫交錯的地上地下生活空間將居民的吃、住、行、娛、購串聯起來。
為此,包河區高規格成立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包河區城市更新建設有限公司,由區屬國有企業作為片區城市更新實施主體,對項目進行投融資、建設開發、運營管理一體化市場運作。
下一步,衛崗王衛片區將綜合采用拆除重建、整治提升和保留保護等方式,進一步整合優化現狀土地空間資源,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讓居民享有更加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空間。
“ 三點半課堂”
保障民生 百姓生活更加暖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來,包河區通過“十大暖民心行動”,提高民生福祉,為民辦實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包河區積極落實各項暖民心就業補助政策,實地走訪“四送一服”包保企業200余家次,助力企業穩定用工。同時,滿足居民就近就業、企業就近招工的需求,實現“三公里”就業圈街鎮、居村全覆蓋。
“幼有善育”事關千家萬戶和城市未來,就近入園、入優質園,承載著無數家長的關心期盼。今年,該區投入使用公辦幼兒園 12 所,提供公辦學位 5940 個。全區托位總數2799個,其中,幼兒園開設托班的有15所,占全區幼兒園總數的7.9%,有托位908個;經審批備案的托育機構30個,提供托位1891個。2023年~2025年,該區還將投入公辦幼兒園約30所,提供公辦學位12150個,實現公辦率70%、普惠率90%以上。
截至今年9月份,包河區已提前或超額完成全部10項暖民心行動目標任務。全區暖民心行動資金累計投入2.32億元。
郝夢瑤 包育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編輯 宋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