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據中國科大本科招生公眾號消息 2022年10月3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發布公告,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顆中國科學家星——以中國科大校友、生物學家饒子和院士命名的505906號小行星——“饒子和星”,以表彰饒子和院士在結核致病菌和病毒致病機制等研究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愿進行提名、并經國際組織審核批準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于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國際批準,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永載天文史冊。
饒子和院士近照
(圖源:來自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獎勵委員會,2022年9月17日)
饒子和院士是中國科大73級校友,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新發再發傳染病病原體的三維結構研究和創新藥物的研究?,F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創始主席;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物理聯盟(IUPAB)主席。目前擔任中國科大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天津校友會名譽會長。
新冠疫情期間,饒子和團隊在病毒靶點機制研究、抗病毒藥物、抗體和疫苗研究中取得系統性成果,積極參與國藥和科興滅活疫苗的研發工作,為新冠病毒研究和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貢獻。
相關閱讀——小行星如何命名?
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
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來隨著小行星發現數目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為了統一規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在《國際小行星通訊》(WGSBN Bulletin)上正式發布,并通知世界各國天文臺此星名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歷表》上。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科大校友中獲小行星命名的校友有:
周光召(曾任名譽校長,兩彈一星元勛,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3462)
錢學森(近代力學系首任系主任,兩彈一星元勛,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小行星編號3763)
吳文俊(創校元老,數學家,小行星編號7683)
趙九章(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兩彈一星元勛,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空間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7811)
趙忠賢(5902校友,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8412)
嚴濟慈(第二任校長,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10611)
陳芳允(創效初期兼任教授,兩彈一星元勛,電子學家,小行星編號10929)
楊嘉墀(創效初期兼任教授,兩彈一星元勛,航天控制專家,小行星編號11637)
錢三強(創效初期兼任教授,兩彈一星元勛,核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25240)
葉篤正(首任地球物理系大氣物理專業主任,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小行星編號27895)
貝時璋(生物物理系首任系主任,生物學家,教育家,小行星編號31065)
彭桓武(創效初期兼任教授,兩彈一星元勛,理論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48798)
周又元(曾任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天體物理學家,小行星編號120730)
谷超豪(第五任校長,數學家,小行星編號171448)
郭永懷(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兩彈一星元勛,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小行星編號212796)
李佩(原外語教研室教授,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小行星編號212797)
吳偉仁(756校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小行星編號281880)
華羅庚(數學系首任系主任,數學家,小行星編號364875)
饒子和(732校友,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小行星編號505906)
徐智堅(SC20170校友,天文愛好者,小行星編號546843)
2007年,中國科大五十周年校慶來臨之際,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98的小行星命名為“中國科大星”。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