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只要能多拉幾趟貨,我再苦再累也愿意。”來自安徽省合肥市的阮小莉,是一名貨車女司機,為了給11歲的兒子更好的生活,她每天開著五米長的貨車送貨,已經兩年多。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當天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與阮小莉一同送貨,從合肥東城跑到西,再到南邊的濱湖,感受女貨車司機的日常。
接單
從西到南,
車程約40分鐘
阮小莉今年35歲,之前曾在北京一家服裝店工作,因店里生意不景氣,便帶著孩子回到合肥,目前是一家平臺的女貨車司機。
3月8日早上7點35分,當記者聯系阮小莉時,被告知“現在在送小孩。”
“做這行兩三年了。”上午10點多,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在蜀山區茂蔭路附近見到阮小莉時,她已經送了一單。“當時覺得這個工作賺的錢多一點,時間也比較自由。”阮小莉說,她想在工作之余,多留一點時間照顧孩子。
“來單了。”很快,阮小莉接到了當天的第二單,要趕往20多公里外的濱湖,為客戶送十多箱紙杯,車程大概30分鐘。確認位置,掛擋,阮小莉一腳油門出發。記者注意到,車上的一個小筐里,放著蘋果,吃了一半的香蕉,和簡單的化妝品。“沒時間吃飯了,就墊一點。”阮小莉說,她也會抽空給自己化個妝。
雖過了早高峰,但路上車輛并不少,經過約40分鐘,阮小莉的車到了目的地。
送單
卸貨熟練,
等人十幾分鐘
到了樓下,阮小莉撥打客戶的電話,顯示無人接聽,和大廳里的工作人員咨詢,對方表示也不知情。記者眼前的阮小莉,顯得十分著急。“(早點結束),還想多接單子。”
十幾分鐘后,客戶匆匆趕來,十幾箱的貨,阮小莉一箱箱搬,動作熟練。因有人幫著接貨,卸貨很快,前后5分鐘完成。
卸完貨,已接近午飯時間。“中午一般都是看到什么吃什么,平時也舍不得休息。”阮小莉又一次開始等單,重復著接單、送單的日常。
“每天接五六單,有時一天能跑200多公里。”阮小莉說。
講述
每袋10公斤重的大米搬了20趟
相比較男性,女司機每天開著5米長的貨車,本身就是考驗。而搬貨、卸貨更是體力活。“那棟樓只有樓梯,我扛著每袋10公斤重的大米往3樓送,搬了20趟。”阮小莉說,當時覺得特別累,但看到來單子,還是接著跑。
回憶起最無助的一次,阮小莉告訴記者,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聞到了濃烈的汽油味,“以為是車壞了。”她立刻給客戶打電話說明情況,并報警求助。“還好是加油的人忘了關油箱蓋,并沒有耽誤太久。”
在跟車采訪中,阮小莉還向記者提供了一段換輪胎的視頻。“輪胎漏氣了,等人來換需要時間。”阮小莉回憶,為了節省時間多賺辛苦費, 她第一次嘗試換輪胎,之后繼續送貨。
生活
多付出一點也值得
為什么要這么拼?“我可以隨便吃點墊墊肚子,但孩子還在長身體,我想讓他健康成長。”阮小莉說,她是家中的“頂梁柱”,一人照顧上五年級的兒子,學費、生活費,這些都讓她倍感壓力。“只要能改善生活,多付出一點也值得。”
面對生活中的煩心事,阮小莉都是樂觀面對,“特別累的時候就放空自己,有時睡一覺我就很滿足了。”在閑暇之余,她通過刷視頻解悶,并笑稱“沒必要把壞情緒帶到第二天”。
提到兒子時,她也感到虧欠。“有時候接的單子在外地,晚上他就一個人在家。”阮小莉欣慰地說,兒子很懂事,“會把雞腿、雞翅留給我。”
在3月8日“婦女節”之時,阮小莉告訴記者,“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理解我,我再苦再累都可以。”
記者手記:
記者了解到,在阮小莉工作的貨拉拉平臺,女司機僅占比2%,按照平臺給出的數據測算,人數在1萬左右。“做貨運,女司機不占優勢,這是一個體力活。”該平臺的一名工作人員坦言,女性做貨運司機,優勢主要在溝通方面。
而從業的原因,她也坦承,每個人從業的原因不同,大多數是生活所迫,“這個職業多勞多得,時間相對自由,也能照顧到家庭。”
一個看似對女性并不“友好”的職業,她們是否考慮到今后的規劃?“我還沒想那么遠,目前就走一步看一步,”阮小莉的回應,或許能代表不少從業者的心聲。
韋韜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