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今年國慶黃金周,戰爭影片《長津湖》熱映,這一場熱血寒戰令無數國人動容落淚。真實的長津湖戰役比電影更加蕩氣回腸,整個戰役歷時28 天,被公認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會戰之一。合肥92 歲老人張崇岫,正是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他手中的相機,曾近距離地記錄下了無數個長津湖戰役的真實場景。
張崇岫翻出老圖冊跟記者講述長津湖戰役。
新聞回顧
“零距離”直擊長津湖戰役
今年10 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率先刊發了張崇岫老人的英勇事跡。那是1950 年,抗美援朝戰爭剛剛打響。張崇岫就接受安排,奔赴朝鮮戰場。那一次,他是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入朝。
張崇岫介紹,當時一共有100 來名攝影記者前往朝鮮,其中,大部分是從照相館招募來的攝影師。他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攝影組長,帶了20 來個記者跟團拍攝。
長津湖戰役歷時28 天,從1950 年11 月27 日至12 月24 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 兵團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與美軍第10 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殊死較量,并最終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扭轉了戰場態勢,書寫了雄壯史詩。張崇岫正是經歷了這段真實的歷史,并用相機拍下了上千張抗美援朝戰地照片。
人物回訪
捐贈出80件戰地攝影作品
12 月8 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張崇岫老人家中看望老人,老人的桌上擺放著幾份近日的報紙。
今年10月,張崇岫老人用鏡頭直擊長津湖戰役的故事被知曉后,引發了全國關注,近兩個月來,很多媒體接踵而至,多的時候,同時面對幾家媒體采訪,張崇岫老人那段崢嶸歲月,通過文字、照片、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傳播出來。
而在近日,張崇岫也做了一個特殊的決定:捐出自己的戰地攝影作品給安徽檔案館。11 月26 日,張崇岫老人親臨安徽省檔案館新館,將珍藏的80 件攝影作品捐出,同時為“抗美援朝紀實”展覽揭幕。“這些作品都是屬于國家的,不是我個人的,捐給檔案館能夠更好地流傳,也是它們最好的歸宿。”張崇岫老人說。
在回訪中,老人還分享了他的那首著名的打油詩完整版,“大戰長津湖,人墻堵戰火,激戰九晝夜,美走滑鐵盧。將軍一聲呼,戰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盡頭。”這首詩,道出了長津湖戰斗中志愿軍的艱苦。
張崇岫表示,這首詩他給擬了一個標題為《中美大戰長津湖》,后半段是在朝鮮境內寫下的,而前半段是在回國后,他的兩幅攝影作品登上中國第一套志愿軍郵票時,他回首那段戰爭經歷,有感而發。
張崇岫還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回顧了一個鏡頭:長津湖戰役是在冬天,無數犧牲的將士倒在冰天雪地中,一場大雪下來,尸首就被掩埋住了,但當時也無暇顧及,次年春天,才有后勤部隊去清理遺體埋葬。“墓碑就是一塊木頭做的小牌子,能辨認出姓名的都給標上,但是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名字‘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滿山都是這樣的小牌子。”
張崇岫說,自己看到這場景后,心中感到十分悲壯,也用手中的相機拍下了這個鏡頭,但當時未能發表。說著,張崇岫又給記者掏出了一本細心收藏著的“寶貝”,是當年抗美援朝時,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 兵團在朝鮮境內發行的畫冊,里面記錄了當時更多的戰爭場景、人物、故事等。
除了攝影,張崇岫還創作了很多劇本、小說等。像電影文學劇本《流星》《高敬亭》《長津湖史詩》,長篇小說《英雄CHINA 丁》、歷史圖景《中美大戰長津湖》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 見習記者 鄭玲 記者 朱慶玲 攝影報道
公司簡介:完美(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完美公司”)成立于1994 年,總部設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地帶的廣東省中山市,銷售健康食品、小型廚具、化妝品、保潔用品及個人護理品。近年來,作為一家從事大健康科技產業的外資企業,完美公司依托數字化轉型戰略,積極打造集研發、采購、制造、物流、銷售、服務于一體的智慧生態平臺,致力成為全人類健康美麗服務的卓越提供者。
在追求企業穩健發展的同時,完美公司堅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公益理念,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截至2020 年12月,完美公司在中國捐資總額逾8.5 億元,已經形成捐建希望小學暨發起希望教師工程、推廣母親水窖、倡導無償獻血、參與慈善萬人行、支持華文教育、推動禁毒事業等公益體系項目,全力促進“華人世界和諧共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