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唐壽州窯黑釉貼花瓷枕收藏于長豐縣文物管理所。它不是考古挖掘發現的,而是上世紀70 年代一位農民的捐贈品,“可能是農民家自己傳下來的,也有可能是他在哪里挖出來的,然后直接交到我們所里面來了。那時候老百姓的文保意識還是挺強的,挖出文物都知道要上交給國家。”長豐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介紹說。該瓷枕長13.6 厘米、寬11.1 厘米、高7.6 厘米。枕腰為圓形,枕面大于底部。枕面略凹,雙側微翹,四壁向下斜收,底略凸,有圓形氣孔。經專家鑒定,該瓷枕為唐代壽州窯產品,且被評定為一級品。
唐壽州窯黑釉貼花瓷枕。
唐代七大名窯之一
壽州窯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該地在唐代歸壽州所轄,故稱壽州窯。壽州窯始燒于南朝陳,其前身隋代淮南窯的產品為青釉瓷器。至盛唐時,壽州窯始燒黃釉瓷器,并兼燒黑釉瓷,產品主要有執壺、碗、杯、盆、缽、罐、枕等,有時還燒制一些玩具。
在盛唐時期制瓷工藝“南青北白”的總體風尚下,地處淮河流域的壽州窯開始以其黃釉瓷的獨特風格聞名于世。唐朝人陸羽在其所著《茶經》一書中,就有“壽州瓷黃”的記載。1960年,安徽省博物館在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延綿長達80 余公里的窯河、高塘湖沿岸及田家庵區的三座窯、費邪孜、李嘴孜一帶發現該窯遺址,出土碗、壺、盞、盤、罐、注子、枕等眾多瓷器,壽州窯開始逐漸為世人所關注。
一般來說,唐代壽州窯的產品胎質較粗,胎泥未經淘洗,夾砂較多。為保證器型的美觀需要,在瓷器入窯熔燒前,都要在胎體表面先施一層“化妝土”(又稱“護胎釉”或者“瓷衣”,是由白凈細膩,含鐵量極少的瓷土配置而成),然后再施表層釉,這樣既可以掩蓋胎料因雜質未除盡而泛出的雜色黑點,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者凹凸不平的缺陷,提高釉色的溫潤感和玻璃質感。
由于壽州窯選址于南北分界線的淮河南岸,南北交會的特殊地理位置賦予壽州瓷包容兼備的個性。至盛唐,經過百年來的苦心經營,該窯終于迎來了窯場林立、窯火不熄的盛況。壽州窯一躍成為唐代七大名窯之一,進入全盛期。然而至晚唐,勇于革新的壽州瓷器卻沒能緊跟時代步伐。隨著國運衰退,壽州窯再也無力支撐300 年來積累下的黃釉產業,最終無聲地湮沒于青、白二色的世界里。
系民窯制出的精品
該瓷枕之所以成為長豐縣文物管理所“鎮館之寶”,一方面是因為唐壽州窯黑釉貼花瓷枕保存完好,沒有缺損,另一方面是因為其黑釉貼花的造型在壽州窯的產品中非常少見。
“因為它不是在窯址發掘出來的。燒窯時燒出的殘次品打碎了,堆在那里才成了窯址,一般窯址出土的東西不會有特別好的。”工作人員介紹說,該瓷枕有使用痕跡,當時應該是作為商品有人在使用的,但是現在無從考證更加具體的內容。黑釉貼花的壽州窯瓷枕藏品目前全省僅此一件,“目前有黑釉瓷枕,但是黑釉貼這種木葉紋的沒有。本身壽州窯貼花紋裝飾的出土物就不多,因為民窯產品一般不會有太多裝飾,然而它是貼木葉紋的,所以比較少,當時定的是一級文物。”
作為黑釉貼花的民窯產品,壽州窯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壽州窯是民窯,產品比較粗糙,但這件瓷枕做工方面比較好,裝飾非常精美,說明壽州窯不僅有低端的、粗糙的產品,也有高檔的瓷器,豐富了它的品種。”
孫朝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