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這里,一灣清水,兩岸新綠,藍天白云,溫馨宜居;這里,風光旖旎,碧水穿城,民風淳樸,繁華宜業;合肥市包河區淝河鎮,這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小鎮正在美麗蛻變。
近年來,淝河鎮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堅持城鎮建設和生態保護并重,綜合施策治污增綠,做足“水” “綠”文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其中南淝河右岸的變化尤為顯著,300米見綠、500米見景、1000米見園……開啟“美顏”模式。
緊抓生態建設 描繪美麗“淝河綠”
來到南淝河下游的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綠廊項目現場,蜿蜒的園中步道串聯起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公園小品,昔日塵土飛揚、貨車飛馳的新港砂石貨場碼頭,正逐漸變身為舒適、便捷、智能、活力的濱水城市空間。上海路與郎溪路之間的南淝河右岸,一座傳承碼頭特色的主題公園正加快建設,市民朋友們將再多一個游玩賞景、散步健身的好去處。
“水”和“綠”是淝河片區最豐富的資源。
一路思,一路看,是什么讓南淝河右岸舊貌換新顏?
事實上,早在2019年,淝河鎮就著力做好“水” “綠”文章,打造生態宜居的品質城區,深入推進城市園林管理,對轄區3000畝生態林和22條鄉村道路、8處游園、廣場等進行專業管養;同時,深入落實河長制長效管理機制,定期實施河道保潔,河道周邊環境明顯提升。
“水清地綠景美”的愿景呼之欲出,淝河鎮面貌日新月異,一個宜居適業的生態新城漸顯活力與魅力。
著力擴容提質 打造生態樣板
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讓群眾共享城市建設成果,是淝河鎮近年來發展的一大亮點。在南淝河下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淝河鎮以人為本、匠心打造,千方百計增綠添彩,綠化面積達37萬平方米。
據包河建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淝河下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綠廊項目,在空間布局上按照“一渠淝水、三帶成卷、四篇華章”思路構建生態體系,以防洪堤與市政道路為兩條橫向軸,以人與自然交互為重點,建設“濕地灘涂帶、休閑體驗帶、市政綠化帶”三個特色帶狀空間,打造“濕地灘涂區、活力森林區、生態休閑區、自然科普區”四個居民活動分區。在景觀打造上,則采用有限介入、低沖擊開發的策略,尊重原有碼頭空間,在原生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改造。未來,將著力把南淝河右岸打造成為一個踐行綠色新發展理念的全市樣板。
漫步濱水公園,樹影婆娑、綠意盎然,亭臺樓閣點綴其間,落日流水相映成趣,生活其間的市民感覺無比幸福與愜意;駐足文化廣場,處處散發著濃郁的綠色氣息和文化芳香……未來,淝河片區將建成長三角生態文明示范樣板。
提升城市品位 建設宜居家園
展望“十四五”,淝河鎮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行而不輟,南淝河右岸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 “水”和“綠”是淝河片區最豐富的資源,當地將堅持以環境優美、人文醇美、建管精美為內涵,最大化放大產城一體這個優勢,實現從“環保要地”到“生態美城”的氣質之變。
以生態優先為前提,推動南淝河、關鎮河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完善公園綠化設計、擴大綠化面積、增加游園設施,打造濱河生態綠廊示范段;深入推進城市園林管理,加快北京路、龍川路等重點道路環境整治和綠化提升;繼續鞏固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成果,全面推進生態問題整改……一系列生態“組合拳”,將美好“藍圖”變成美麗風景。
走入“新時代”的淝河鎮,將創造性地保留、保護、發展歷史文脈,以衛立煌故居、吳氏炮樓、宋世科住宅、唐大樓等民國時期文物為核心資源,系統設計、深度挖掘、有機整合,打造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情感、更有記憶,實現宜居度、群眾的滿意度與日俱增, “人人都說咱淝河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呂歡歡 劉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