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訊 4月26日至4月29日,“我從包公家鄉(xiāng)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走進河北滄州、河間等地,探尋包公足跡,感受包公文化。
在河北滄州文廟大成殿的西側(cè),有一塊“清光緒重修包公祠碑”,是晚清一重臣撰文的。石碑長約1米,寬約0.8米,厚約0.3米。雖然石碑頂部的一部分已經(jīng)缺失不見,但密密麻麻刻在碑面上的近200個字仍依稀可辨。
據(jù)介紹,這塊包公祠碑原立于滄州包公祠內(nèi),由于包公祠后來損毀,包公祠碑也不知所蹤。2011年,滄州市華西小區(qū)有居民在綠化帶中發(fā)現(xiàn)了這塊石碑,并捐給了當(dāng)?shù)匚奈锊块T,于是包公祠碑就移放至滄州文廟。
雄縣宋遼邊關(guān)地道始建于宋遼時期。澶淵之盟后的117年,宋、遼互稱兄弟之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據(jù)統(tǒng)計,雙方互使380余次,使臣高達1600余位。使節(jié)中有包拯等名臣。
河間府署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美譽,是目前國內(nèi)制式最完整的衙署建筑,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英才輩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數(shù)包拯了。公元1052年,包拯出任瀛州知州。
采訪團成員在二堂內(nèi)看到的一組蠟像,還原了包拯在河間任瀛州知州的場景。包拯在任瀛州知州的一年多時間內(nèi),他奉命整頓吏治、鞏固國防,消減開支、為民減負,并寫下了《論瀛州公用》、《進張?zhí)镞呎f狀》等奏疏,為后人留下了為國盡忠、為民請命的清廉事跡。
在同知署內(nèi)專門為包拯設(shè)立了廉政事跡展覽館,“包拯雖然任職時間不長,但是他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事跡也為后人千古傳頌,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和弘揚。”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余康生 攝影報道
編輯:唐恒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