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年貨早就準備好了,各類吃的用的都陸陸續續備了,買年貨肯定要趁早。”今年準備留在合肥過年的劉維芝阿姨早早就準備好了各類年貨。她的家鄉在六安,女兒是合肥一家企業的職工,女婿在南京做汽車銷售,兒女平時工作忙,她和老伴就幫著帶孫子,兩個孫子一個上小學,一個還在上幼兒園。最近,她備好年貨就等著女婿回來大家團圓了。
備好咸貨迎接新一年
談到過年時飯桌上都該備什么年貨,劉維芝如數家珍。 “我們家那邊的習慣是準備咸貨。”
咸鴨子、咸魚、香腸、臘肉都有。另外過年還會燒鍋仔,羊肉鍋,牛肉鍋。此外,劉阿姨在家還會做些豆米圓子,就是把炒米加雞蛋、蔥一起擱湯里涮成團子。因為疫情,今年劉維芝一家人準備在合肥過年,她準備入鄉隨俗做一次合肥這邊的肉圓子、糯米圓子,感受合肥舌尖上的春節。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是劉維芝對現在過年的印象,而她對以前過年印象最深的,是姐姐對她說的那句“過年了,今天可以猛吃猛喝了”以及兄弟姐妹傳來的哈哈大笑聲。劉維芝家里兄弟姐妹很多,拜年走到哪家都是姊妹在一起。聚在一起時,女生玩起跳皮筋,男生開始“跳房子”,劉維芝說她至今想起來都覺得非常溫馨, “我家姊妹四個,加叔叔們家的孩子、公爹爹公奶奶家的姊妹,太多了,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在劉維芝看來,網絡的發展似乎有點“沖淡”了年味, “現在的孩子們平時在家玩玩手機,看看電腦,不愛往外跑。”
對于劉阿姨那一輩的人來說,他們小時候過年最常見的年貨還是花生和瓜子。 “去叔叔嬸嬸家拜年時在口袋里裝些花生瓜子。”劉阿姨坦言,當時的年貨不像現在這樣豐富。
“走親戚時可以得到零食和壓歲錢,可以放平時沒有的鞭炮熱鬧熱鬧,各個親戚家的小孩子可以聚在一起玩。”
講到這里,劉維芝想起了小時候過年的一件趣事。有一次,在叔叔嬸嬸家拜年后回家的路上,她從雪地上撿了個沒有炸開的啞炮,雪已把它搞潮了。 “潮了我尋思著把它搞好,就使勁吹使勁吹,結果‘嘭’的一聲,差點把眼睛給炸瞎了,到現在眼睛都不行,危險著咧。”
當時的劉維芝因為這件事一個星期都不能睜開眼睛,回憶起這次經歷她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不過,她介紹說,鞭炮也是當時各家各戶采購年貨時必購品。
為孫子采購新衣服
做一頓年夜飯,一直是劉維芝觀念中過年不能缺少的事情,有了年夜飯才算過年, “孩子們燒不來年夜飯了,都是我和老伴做,燒個‘大燒圓子’圖個團團圓圓,白菜燒豆腐是寓意一年到頭保平安,過年就圖個寓意好,我家的孩子都不一定懂。”劉維芝做年夜飯的手藝是跟著母親學的, “老人傳下來的手藝我們現在基本還在延續,不管孩子們吃不吃,我都要這么準備。”
對于年夜飯的準備,劉維芝有著自己的堅持。粉絲做前菜、白菜豆腐保平安、三十晚上包餃子、吃煎包這些一個都不能少。對于劉維芝來說,吃頓年夜飯就代表著大家團團圓圓,帶著對新年美好的祝福邁入下一年。 “做年夜飯他們必須要學的,之前他們基本上不單獨過年,都是我和他們一起過,等以后我就手把手教他們,這是必須要有的,不管是什么時候過年都要有。”劉維芝語氣堅定,對兒子兒媳她有著自己的期盼和要求, “我肯定想讓他們傳承下去,這都是老一輩留下的,里面都有講究的。”
劉維芝說他們老人的愿望很簡單,過年了就希望孩子們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吃的方面打年貨都是我們自己忙,他們都不懂,但堅果之類的小零食都是他們自己買,有些我們也幫不上忙。”
除了吃的,買新衣服也是他們覺得必備的。過年了,哪怕衣服再多,大人小孩都要買一套新衣服。不只是長輩給晚輩買,晚輩長大了也會買給長輩, “過年時孩子們就會幫我們買套新衣服,我大孫子今年本命年,我也給他買了一套紅衣服紅鞋紅襪子。”劉維芝說,這就是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徐靜 陳秋莉 新安晚報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