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5日,記者從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合肥市住房保障體系不斷提升、住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據悉,合肥市已累計建設公租房12.02萬套,低收入群體保障持續優化。合肥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貨幣化保障范圍,將環衛工人、公交司機等公共服務行業符合條件的職工納入優先保障。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公租房補貼標準由10元/月.平方米.人調整到18元/月.平方米.人。
棚戶區改造方面,“十三五”期間合肥市累計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40.3億元,省級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1億元;發行棚改專項債券99.9億元。全市新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3.09萬套,棚戶區改造刷新了城區面貌,提升和完善了城市功能,使棚戶區群眾的“憂”居變“優”居。
2017年以來,合肥相繼成為培育住房租賃市場、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和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4項住房租賃試點城市,在全國率先實施地方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累計已發放獎補資金361萬元,惠及群眾3100余人、企業45家,后期還將有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4億元按規定陸續發放。
通過國有企業整體集中新建、開發企業配建自持、非住宅改建和成套住宅改造等多種渠道,合肥市租賃住房供應也得到保障。目前,全市整體集中新建租賃住房項目23個,約可建設1.2萬套;配建自持租賃住房項目43個,約可建設1.1萬套;企業自建職工宿舍項目34個,約可建設1.1萬套/間;非住宅改建租賃住房項目87個,約可建設1.8萬套/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徐琪琪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