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歲老根彌堅,霜染楓更紅。58歲的劉成媛曾是一名法官,62歲的武必珠曾在政法委工作,他們兩人做了一個共同的選擇,退而不休,發揮余熱,加入肥東縣法院人民調解員的隊伍,用自己豐富的司法工作經驗,促成了一個個案結事了。
人物一: 劉成媛 年齡:58歲
刑庭退休法官變身“金牌和事佬”
熱情、細致、公正,是大家對劉成媛的一致評價。從退休法官變身人民調解員,劉成媛幾乎完成了無縫銜接。在她看來,法官與調解員,最需要的品質都是“公正”二字。當了幾年調解員,她用行動換回了肥東縣法院“金牌調解員”的稱號。
退休后去做調解員
劉成媛今年 58 歲,年輕時是一名書記員。后來,她到辦公室做后勤保障。2006年,她又回到刑庭,成為一名法官。工作幾十年,她一直沒有離開過肥東縣法院。
2017年,劉成媛到了退休的年紀,但院里又有一份“工作”留住了她,那就是人民調解員。 “干了一輩子法律工作,我是真的熱愛,當時院里領導問我退休后可愿意去做調解員,我一口答應了。”劉成媛如是說。
退而不休,就這樣在劉成媛的身上變成了現實。但從刑庭法官到人民調解員,劉成媛難免感受到了心理落差。
“打電話給被告當事人是感受最明顯的。”劉成媛說,刑庭法官給人一種威嚴、神圣的感覺,被告人都很敬畏法官,安排哪天開庭,不管是在押還是取保候審狀態,都會準時到場。現在調解時,則是追著被告打電話,常常有電話不接,或接了掛斷,甚至語言難聽。有些當事人在約定的時間,臨時放鴿子也很常見, “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一頭扎進調解工作中
不過,劉成媛很快調節好心理落差,全身心投入到調解工作中去。一次電話不接,那就打兩次,一天不接,則過幾天再打。有時候,想聯系上被告當事人,陸續打二三十個電話才能對上一次話。劉成媛記得自己調解過一個買賣合同糾紛案。買方購買貨物后,拖欠了100多萬元貨款,被賣方告上法庭。案子在訴前被法院派到了劉成媛手中做訴前調解。當時被告在外地,原告打電話,對方不接。劉成媛也用電話聯系,但一連打了十幾天,打了幾十個電話,都沒有人接聽。原告一氣之下,不愿意接受調解,要直接起訴判決。劉成媛沒有放棄,仍堅持聯系被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讓她聯系上了。說服被告后,她又繼續勸說原告接納調解,將雙方約到調解室,最終調解成功。
“像這種情況,我也可以甩手放棄,讓他們直接起訴的。但原、被告雙方成本就增加了。時間、精力、金錢都要付出更多,也占用了司法資源。”劉成媛說,調解成功后,被告還向她表達了感謝,說很感動,遇到一位認真負責的人民調解員,要不然案子不會結得這么順利。 “這也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吧。”劉成媛開心地說道。
劉成媛調解的范圍涉及商事、家事較多。她也像以往上班一樣,每天準點到達法院,有時候忙起來,中午也顧不上休息。她采用的調解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電話調解、微信調解、平臺調解、當面調解等。劉成媛在接到指派案件后,會根據案件類型與當事人實際情況,來與雙方協商不同的調解方式。就連今年疫情期間,劉成媛依舊堅持線上調解工作。
調解成功很有成就感
劉成媛是一個高效的調解員。最高峰時,她曾一天調解成功7個案件,一個月調解成功四五十件。
“當調解員最需要的就是公正,不能偏向任何一方。不僅要熟悉法律,還需要充滿感情,要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以法為教、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這樣,雙方才能心甘情愿接受你的調解,工作開展也順利一點。”幾年調解工作下來,劉成媛總結了一些經驗。調解過程中,劉成媛說,大多數人都是通情達理的,能夠勸說成功,有的人也挺感激調解員,甚至在案件已進入執行階段,仍有當事人聯系劉成媛尋求咨詢或幫助。不過,劉成媛說,在大量調解案件中,也會遇上一些“一根筋,講不通”的人。
在她經手的一個案子中,有一名陜西寶雞的小伙子,因為購買QQ靚號被騙了數百元,起訴賣方。賣方愿意調解,但劉成媛聯系買方小伙子,對方無論如何也不愿意接受調解。劉成媛說,因為對方年紀較小,涉及金額也不多,便勸說他調解解決。劉成媛認為,有時候人在小事上能夠放開,反而是好事,在小事上糾結,容易鉆牛角尖,對日后成長也不利。 “但勸了很多次,他都不干,只能放棄調解了。”
前陣子因為生病,劉成媛的調解工作暫告一段落。后來身體康復了,她又馬上回到調解崗位。 “調解成功的時候,心里特別高興,非常有成就感。”劉成媛說,接手人民調解員工作,也源于她對法律的熱愛、信仰,對法院的感情。因為無縫銜接工作,她沒有從忙碌工作中抽身,沒有突然閑下那種退休后的失落感,反而覺得自己仍是單位的一份子,有一種集體榮譽感,也感覺自己并沒有因年齡增長而衰老,反而一身充滿力量。 “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我愿意一直干下去。”劉成媛說。
人物二: 武必珠 年齡:62歲
調解經驗不浪費,退休當上調解員
今年62歲的武必珠,曾在肥東當地干過兩任司法所所長,調解經驗豐富。去年,他從肥東縣政法委退休后,沒有過起悠閑的退休生活,而是利用自己豐富的司法調解經驗,又報名肥東縣法院人民調解員,干起了“和事佬”。 “自己對調解工作感興趣,另外,也認為自己的經驗還是有點價值的,能夠繼續發揮余熱,為政府和群眾排憂解難,也是一件樂事。”武必珠笑著說。
在法院調解一年多時間,武必珠也啃下了不少“硬骨頭”。去年年底,肥東法院立案庭將一個系列案件的調解任務交到了武必珠的手上,并要求力爭在年底前調解結束,以便讓當事人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
接過任務后,武必珠細心琢磨起了案情,原來是一件十幾年前的事,延誤至今。2008年10月份,肥東縣某鄉政府(該案原告)依法決定實施該鄉某村新農村建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對村民原有老舊房屋拆遷統一規劃重建新房。鄉政府先予以籌資建造,后與住戶結算,決定找補差價。由于新建房屋標準較高,設施較為齊備,經結算大部分村民(住戶)都要找補政府不同數額的新房集資款。次年,大多數村民繳齊了差額。
但一直到2019年12月,仍有少部分住戶以各種理由遲遲不愿交付新房找補款,鄉政府遂將這12戶村民告上了法庭。
武必珠接手調解后,立馬行動了起來,分別與被訴的12戶村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摸清底細,了解原委。再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歸類,制定了不同的調解方案,因類施策。
如一戶村民張某家,因地基不牢,引起內墻下沉,存在安全隱患,多次反映,但未得到有效解決,對交找補款抵觸情緒特別大,還嚴重影響了其他人交款的意愿。
武必珠調解時,政府和張某為先修好再給錢,還是先給錢再維修,一時僵持不下。對此,武必珠和在場的法官都認為,應以群眾利益為重,必須維修在先。經過調解,鄉政府當即表態,馬上就安排專人對張某的房屋進行維修。
武必珠為群眾設身處地的著想,張某也十分感動,當場就兌現了2.4萬元的找補款,轉入了政府的賬戶。另外被訴的9戶村民也當場調解協議上簽了字。還有兩戶因有特殊情況,未能當場簽約,后期進入訴訟階段。
調解工作干了幾十年,武必珠最大的感受是, “用真心換理解,用實情換信任。”武必珠說,調解是一門學問,但于其而言,調解更是一門藝術,只要用心栽培,藝術之樹就能常青。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星級記者 朱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