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有一條交通要道叫習友路,是為了紀念烈士盛習友而建。在海恒社區,這里還建了一座盛習友紀念館。今年,以紀念館為中心的盛習友文化休閑廣場即將全部投入使用。
盛習友紀念館。
自幼聽聞盛習友救人
昨天,合肥市民張煊告訴記者,近20年來,他一直在挖掘盛習友的故事。
“我小時候,海恒社區這一塊還屬于肥西。”張煊回憶道,大概在上世紀70 年代,他所在的大隊由棗廟大隊改為習友大隊,村里的一條道路隨即被拓寬,改名為習友路。“習友”這兩個字,給童年時的張煊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快我們習友大隊里建起了紀念館,雖然是平房,可有現在兩層樓那么高,前來紀念的人非常多。”張煊回憶說,他當時跟著講解員聽到,這是紀念一位叫做盛習友的烈士而建。“他是救了7個人之后壯烈犧牲的,太了不起了。”
張煊回憶道,30 多歲時,他進入了習友小學當教導主任。“那時習友小學所在的地方成了海恒社區,原先老舊的紀念館就不在了。”張煊說,從2000 年開始,他就想把盛習友的故事發掘出來。“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上級的支持,于是在2005 年,我們專程來到山東章丘縣胡山興隆官莊(現稱濟南市章丘區官莊鎮興隆官莊),那里就是盛習友犧牲的地方。”
當時,盛習友的侄子盛利在隊部。“經過他的介紹,戰友、通訊員、指導員,以及盛習友救的7個姐妹,都聯系到了。”張煊回憶說,2005年,盛習友已經離世很長時間了,可是,當事人回憶起那一幕,仍舊滿眼淚花。“特別是當事人們說,盛習友犧牲后,當地老百姓自發帶著工具,義務參加勞動,為盛習友建成了很大的紀念碑。此外,一個叫孫其勤的老人,已經義務為烈士守墓10多年。”張煊說,當時剛聽到這些,令他們非常震撼。
盛習友廣場即將投用
張煊回憶說,為了解盛習友當時是怎么救人的?當事人帶他們來到了事發地巴漏河。“這條河在干旱的時候,基本沒什么河水,可是一下暴雨,水馬上就會漲起來。”
被救的社員含淚回憶說,1969 年7 月17 日下午,孫風珍、李鳳蘭等9 名女社員正在地里鋤玉米,這時,一片黑云“壓”了過來。很快,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巴漏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漲著。女社員想趟河往家趕,可是,山洪已經沖過來,卷走了這些女社員。
“盛習友的戰友說,當日下午5 點多,他們正在附近山坡上執行任務,聽到女社員的呼救聲后,盛習友喊了一句‘跟我來’,就和戰友程長春、陳振泰飛奔下山。300多米的山坡,他們一兩分鐘就跑到了。他們跳進洪水里開始救人,一個接一個的女社員被救上岸了,盛習友救出李鳳蘭時,他已經被沖到一個攔河大壩附近,快被沖下去了。岸上的群眾已經把鋤頭遞給他,讓他趕緊抓著上岸。可盛習友只是回頭看了一下,又向著第8 名被困的女社員游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盛利跟我們說,叔叔如果不是為了繼續救人,是有逃生機會的。可是他放棄了逃生的機會。”張煊說,在各方幫忙下,他看到了大量的原始文件,特別是一件泛黃的中央軍委文件,上面寫著授予盛習友“愛民模范”稱號,是經過毛主席親自批準的。
“帶著豐富的文件回到合肥后,我寫了一些報告,被同事拿去演講。很快,盛習友救人的故事傳開了。在一次宣講中,政府領導拍板說,正在興建的海恒廣場,改為建盛習友紀念館。“就這樣,盛習友紀念館取代了商業廣場,被建起來了。”張煊說,“今年,這個廣場很快就能全部投入使用了。”
黃麗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向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