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工大附中等省內名校都組織教科研人員對高考模擬試卷及高考試卷進行點評分析,給廣大師生及家長提供科學準確的備考建議。其中,合肥工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高校,是合肥工業大學的附屬中學、教育部直屬高中,也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國家教育部共建撥款學校。合肥工大附中現有教師165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71名,國家級和省、市級優秀教師15名,特級教師8名,省級教壇新星或省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7名,市、區(縣)教壇新星16名,省、市、區骨干教師20人。臨近高考,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的教科研人員又撰寫了合肥三模試卷分析及備考建議,收到業界好評。經省內教育專家評審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刊發了這組名校名師點評合肥三模試卷的學術文章。
□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沈家耀
沈家耀,中學歷史教師,華東師范大學本碩。“一師一優課”市優課,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文綜卷歷史試題,在以往命題經驗的基礎上,穩中求變,變中出新,充分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引作用。既強調對于主干知識的真正理解,又注重學科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方面的考查,同時貫穿了核心價值的主線滲透。此外,也展現了三模考試特有的調節、適應、指導功能。
試題分析
1.立足主干知識,考查關鍵能力
從知識點的考查來看,三模試題聚焦的仍是主干知識,包括:法家思想、漢代儒學、抗日戰爭、改革開放、羅馬奴隸制經濟、全球化、中西文官制度對比等;但同時又強調對重要概念的真正理解,如24、25 題,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對“嚴刑峻法”“宗法觀念”“義利觀念”進行辨析。三模試題也突出了對材料信息獲取和解讀能力的考查,如28 題,題干提供了立憲派人物張謇辛亥年(1911-1912 年)個人日記的高頻詞統計,實際意在考查辛亥前社會局勢由立憲到革命的轉變,這就要求學生對材料關鍵信息進行充分挖掘和有效解讀。
2.依托情境設計,檢驗素養養成
隨著高考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進而向“素養立意”的轉變,學科素養的考查便在高考試題中得到充分展現,三模歷史試題同樣如此,依托不同的情境設計,充分考查學生素養培育的達成度。如29 題,以毛澤東對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的比較為切入點,展現了五四運動的深厚群眾基礎,揭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實際考查了唯物史觀。又如作為基礎素養的時空觀念,在試題中更是無處不在,31題入境旅游人數的時序對比(1976、1991年)、26題唐宋貨幣使用的時序對比、41 題中外空間范圍的對比聯系等,都是很好的反映。這要求在后期復習中既要繼續強化學科素養意識,更要注意學科素養培育的實現。
3.重視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
作為高考評價的“金線”,立德樹人的要求貫穿始終。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在今年三模試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30 題提到的敵后根據地體育比賽,與19 年全國Ⅰ卷第26 題唐代的拔河,命題思路非常接近,都旨在培育學生的體育觀念、弘揚陽剛之氣。42 題對于中國歷史發展道路的思考,明顯呼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命題,旨在培育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道路自信”。35 題則考查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共生意識。這要求后期復習中教師要繼續以史實為依據,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反過來作為解題的一種指引。
4.試題平穩有度,輔助心態調整
三模歷史試題總體平穩,難度適中,很好地發揮了調節、適應功能,如選擇題部分與42 題開放題,12 道選擇題題干簡潔大方,信息指向相對明確;42 題開放題,材料通俗易懂、設問常規干練,這都利于學生在最后階段自信心的提高。
復習建議
1.對標評價體系,了解高考動向。“高考評價體系是深化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基礎工程,是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是當下指導全國和各省份命題工作的標準測評體系”。后期復習中,需有意識以評價體系為指導,了解高考動向,把握高考的指揮棒作用,明確命題的指向性,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2.夯實基礎知識、充分挖掘信息。最后復習階段,應避免大量無效刷題,回歸課本、回歸主干,真正理解掌握主干知識和必備知識,強化必備知識體系,以基礎的扎實應對試題情境的多變。面對題干,應分清層次,仔細推敲,不輕易放過材料字句,充分挖掘材料的有效信息。
3.把握復習節奏,及時調整心態。考前一個月,“穩”字為重。復習節奏要穩、個人心態尤其要“穩”。愿你在考場中冷靜以對,平穩發揮!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