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們家的今天。”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普通老百姓對改革開放的由衷感慨。
我的父親1956年出生在長豐,兄弟姊妹六個,他是家里的長子。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負擔重,父親沒有條件多讀書,早早地參加了工作,為家庭分擔經濟壓力。
干過多份工作后,1979年9月,他幸運地頂替了我爺爺的工作,來到長豐縣城一所小學上班。因文化水平有限,他被安排到了校辦工廠當印刷工。
彼時,從小崗起步的改革,開始向城市延伸。父親工作的這家工廠,就是因應改革開放新政策開辦的大集體性質的校辦企業。父親去時,廠子剛剛成立,只有三四個職工。他曾向我們描述過當時廠子里的情況:紙摞撞擊案板的聲音,此起彼伏;油墨的刺鼻味道,混合在空氣中;紙張和原材料,堆放得雜亂無章。印刷工要不停地手工刷油墨,機器壞了要自己修,穿著干凈的工作服進車間,一準全身黑溜溜地出來。
由于人員少、業務多,父親根本沒時間照顧家庭,孩子都是帶到廠子里來照顧,我和妹妹都是在車間里,聽著鉛字敲擊的排版聲和印刷機轉動的聲音長大的。
20世紀80年代初期,父親所在的校辦印刷廠還是吃“大鍋飯”,每人每月約有20~30元不等的工資。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工廠開始實行計件制計酬,廠子里是喜氣洋洋、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父親也因此更忙了。
起初,都是印刷業務自己找上門,工廠只要加工生產送貨就行了,基本上能旱澇保收。但是,隨著市場的日益開放,競爭日趨激烈,工廠需要找業務了。此時,我父親也從一名印刷工人,轉換為營銷人員。為讓工廠接到更多的訂單,父親沒日沒夜地工作,我時常兩三天見不到他人影。由于父親工作效率高、營銷靈活、為人處世口碑好,他也逐漸在廠子里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職工們有啥事,都喜歡找他商量拿主意。
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經營不景氣,校辦工廠決定采用個人承包制,來實現更好的管理與發展。我父親也由一名普通員工,成為企業的法人代表。
父親承包經營印刷廠時,信息時代已初露端倪,技術革命已悄然到來。制版的形式,已由鉛字改為電腦排版;印刷機器的更新換代,也更為頻繁。作為縣城的一家校辦企業,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求生存、謀發展,已頗為艱難。
父親深知,即便面臨困境,前行的腳步也始終不能停歇。為了不讓幾十個職工生活有困難,父親審時度勢,大刀闊斧地開拓了多種經營,于2000年初開始接觸教育市場,進行教育類圖書銷售工作。在當地政府關心與支持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項業務也逐漸取代印刷主業,成為企業的核心業務。經營上的成功,也讓職工們過上了美好生活,不少職工買了新房、新車,印刷廠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提起父親的別號“楊廠長”,縣城里很多人都是挑大拇指稱贊。
四季更替、改革不停。企業的第二次轉變,發生在2013年。這一年,國家放開了二胎政策,敏銳的父親迅速將視角轉向幼兒教育市場。2014年,父親創辦了一所幼兒園,實現了工廠的第二次轉型。由于精細化管理和父親的傾心投入,并在當地教育局的關心與指導下,這所幼兒園在縣城里口碑頗好,吸引了大量生源。
多年的操勞,超負荷的工作,終于把父親壓倒了。2016年父親被查出患了重病,生病期間,他仍然牽掛著幼兒園和印刷廠的事務。用朋友們的話說,父親就是天生的勞累命,為了大家,不顧惜自己的身體。父親在北京治療期間,印刷廠的兩位叔叔主動要求去京照顧父親的飲食,教育界、印刷界的許多老友,敬佩他的為人,專程去京探視他,令我們感動不已。
四十年間,改革的大潮滾滾向前。父親作為一個民營小企業家,沒有高瞻遠矚引領時代的本領,卻能因時因地而變通,帶領自己的團隊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家困窘的處境,實屬不易。
四十年來,民營經濟不斷地成長和發展,也培養造就了千千萬萬個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企業家。我的父親雖只是民營企業家群體中的普通一員,但改革開放的宏偉畫卷,離不開這些普通小企業家的一筆一劃的奉獻。
如今,我和妹妹早已大學畢業并走上工作崗位,和許多家庭一樣,生活幸福美滿。這得感恩父親生前的奮力打拼,給我們創造了上學讀書的條件。回想父親的一生,那是一個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充實而飽滿。我們將追隨父親的初心和理想,合著時代的節拍,不懈地努力,繼續前行。
□合肥 徐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