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軌道建設規劃應更具前瞻性,為以后開發利用預留足夠空間”
突出對城市建設的引導作用,路網規劃與城市規劃“一張圖”
“地鐵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它與城市發展緊密相關,對城市發展具有巨大的引導作用,建設地鐵就是一個重塑城市形態的過程。 ”陳華表示,合肥軌道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側重于交通紓解功能,未來的線路規劃將更加突出對城市規劃的引導作用,形成路網規劃與城市規劃“一張圖”。
根據合肥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共計劃規劃15條軌道線,總長度578.9公里,其中1至5號線為主干線,2020年前建成,初步形成合肥軌道交通線網骨架;6、8、9號線為中心城快線,拉開城市空間結構,與遠景市域線直通運營;7、10、11、12號線為加密線,加密中心城線網;13、14、15號線為中低運量線,加強外圍組團聯系。
“初期軌道規劃主要還是適應城市規劃,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為主。以后規劃更強調軌道線路對城市發展的引導作用,通過軌道交通加強城市核心區與外圍地區的聯系。 ”鐵四院安徽分院軌道項目部副總工雷崇介紹,現在合肥中心城區的范圍主要集中在以老城區為中心,半徑為12公里的范圍內,而2020年中心城區范圍將擴大到20公里半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規模的擴張,迫切需要城市軌道交通發揮串聯作用,縮短了主城區與外圍組團的時空距離,促進城市各組團間高效互聯互通,加快城市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發展。
如1號線和5號線作為連接濱湖新區與“老城中心”的南北向交通走廊,有利于引導沿線用地開發,加速“新城中心”的形成;軌道交通3號線和4號線的建設,增強了中心城區與西部組團和西南組團的聯系,可有效地引導城市功能向外圍轉移;8號線從濱湖到長豐,通過軌道交通加強城市核心區與外圍地區的聯系,引導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各種資源要素向雙鳳工業園、廬陽產業園等地聚集,帶動當地發展。
目前軌道建設與城市建設結合的還不夠。 “除每條線路兩端預留的停車場和車輛段的幾百畝土地可供利用外,基本沒有預留額外的發展空間。而且這部分地塊面積小,遠離城市中心,建設改造成本高,短期內土地開發價值不大。”陳華介紹,由于早期規劃預留空間不足,基本上只能見縫插針,改造利用空間不大。實際上,在一些軌道交通發達的地區,地鐵站點周邊往往是開發強度最高的區域,形成了所謂“珍珠鏈”式開發格局。 “今后軌道的建設規劃應該更具前瞻性,最好能與舊城改造相結合,為以后的開發利用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 ”
原標題:地鐵經濟,帶來哪些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