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膜拜一下大劉,不服不行。150萬字三本《三體》,單槍匹馬把中國的一種類型文學拉升到世界水平。我得直說,這事和郝景芳的《北京折疊》確實沒什么關系。回到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三體》動畫。
好像沒有什么鋪墊,從葉文潔直接來到了羅輯,從神秘的降臨直接來到了危機紀元,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悲喜本不相通,你只能淬煉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否則就難免匆忙草率加入網暴的隊伍,要么是原著黨,要么是改編派,這已經不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這是說,想象力的可貴正是在,它只是存在于你自己腦海里的自由。這是說:
美的意識,美于任何一種美的具體形態。
豆瓣開到7.1分,起碼,沒有整段垮掉。
一個優秀的文本,本身必然是有多義性的,經得起解讀和拉扯,能夠給出不同的面向,提供更多可能性,換句話說,它不會給出標準答案,它只讓答案在風中飄。這種不確定里,包含著某些確信,所以鮑勃迪倫可以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地球上最權威的文學獎,和一個中國最好的科幻小說改編的通俗動畫,要面對的世界,也沒有太大差別。
沒有人會關心,三體人會不會對這個情況滿意。
你說,《灌籃高手》電影版直接把列車開進了山王工業,這事靠譜不靠譜,這影響原著黨和非原著黨的觀感嗎?唯一會讓你失落的,可能是“絕命時刻”三井給流川的眼神,被人表述為:那是貝吉塔拜托孫悟空的眼神,是朽木白哉拜托黑崎一護的眼神。可就算是你沒有看過《七龍珠》和《境界》,并不妨礙你意識到,這就是純粹的熱血排比,而已。重要的,難道不是飄在風中的《三體》終于落地了,而且它也沒說自己是標準答案。
但是一個真實的個人感受是,開場巴拿馬運河上的覆滅,在驚心動魄和乏善可陳之間,我不覺得《三體》動畫整體陰郁的氣質有什么問題,因為從第一次“網戀”開始,無論是危機紀元還是威懾紀元,地球文明在面對未知宇宙之時,都是弱者視角,或者干脆說一直都在如履薄冰,在向死而生的搏命。某種意義上說,《三體》小說的結尾和《百年孤獨》的結尾,是同樣的悲愴與孤獨,你只能期待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劫后重生。
游族、企鵝、奈飛、亞馬遜包括《大圣歸來》的導演田海鵬,都圍繞“三體”這個大IP爭奪資源,你知道,B站還有過“我的世界版”三題故事,那感人的像素并沒有影響三體粉絲的熱情。雖然中國的影視公司一直在嘴炮,一直在叫囂“要毀也要毀在咱們自己人手里”的口號,但是即便站在《流浪地球》面前,我們也還是要摸著良心說一句:可能好萊塢的技術更能支撐三體的宇宙觀。畢竟,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會覺得,《西游記》的影視化世界,依然有大量被留白的空間,很多人依舊沉浸在1986年的時光里。
然而,不出意外的話,《三體》動畫的第三集,應該就進入面壁計劃了。這一段是東方哲思的核心,也是叢林法則變體的“黑暗森林”理論的核心,我個人是覺得,面壁者和黑暗森林兩個概念,是大劉這部小說最了不起的地方。在這一點上,《三體》和《流浪地球》確實都是熾烈的瘋狂的浪漫主義。大劉也說,其實《三體》的價值指向,并不太主流。
好吧。最后稍微吐槽兩句,確實一打開就想到了我曾經極度反對兒子觀看的《斗羅大陸》的動畫造型,不生動甚至有點僵尸臉,可能還是錢沒有花到位,不然也不會在2022年把植入廣告擺設得那么醒目。剛開場,線索聚集得非常快,兩集就把羅輯帶到了人類集體絕望的面前,這節奏也是相當可觀的。何況,對抗智子的實驗,可不就是眼么前流行的“量子糾纏”和“超越光速”的理性極限。我們會因為喜歡《三體》而喜歡大劉,并有可能反向加深對《三體》的癡迷。說到宇宙觀,大劉還說過一句特別迷人的話:還有一種結論就十分震撼,很可能宇宙中真的只有我們一個文明。
且珍惜吧。(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