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包河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胡權明在區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上代表包河法院,報告近年來區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情況,提請會議審議。
報告從發揮審判職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進體制改革,提升司法改革整體效能、強化隊伍建設,筑牢人民法庭工作根基等三個方面對近年來人民法庭工作進行了詳細匯報。
報告指出,區法院現有一個人民法庭即濱湖法庭。濱湖法庭成立于2007 年,從受理轄區侵權、合同及婚姻家庭類等復雜多樣的民商事案件,到組建以審理金融案件為主,校園侵權、旅游糾紛案件為輔的特色法庭,濱湖法庭的審判職能在不斷轉變。2017年-2019 年,濱湖法庭共受理各類案件 4556 件,結案 4471 件,平均結案率 98.13%;2020 年 1-10 月,共受理各類案件 6634 件(含舊存 85 件),結案 6180 件,結案率 93.16%,法官人均收案數 1106 件。經過不懈的努力,濱湖法庭先后榮獲“全省優秀人民法庭”、“合肥市優秀人民法庭”,多名法官獲得省、市、區表彰。
發揮審判職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緊緊圍繞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的工作主題,充分發揮基層法庭職能作用,依法處理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濱湖新區的發展保駕護航。高點站位 ,樹牢大局意識。圍繞濱湖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中的熱點難點,找準結合點、著力點,及時對審判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研判,以高質量司法新實踐答好高質量發展新答卷。高效推進,聚焦濱湖發展。圍繞濱湖新區發展定位,先后設立金融案件、旅游合同及校園侵權三個專業化審判團隊,依據法官專業特長與案件實際審理需要確定案件承辦人,對社會關注度高、涉民生、涉省政府等重大復雜敏感案件,通過專案專審,促進法官審有所專、審有所長、審有所精。高度協同,聚力社會治理。著力加強調解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維護基層社會穩定,依法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訴非銜接制度,組織推進“三員一律”進網格工作,指導和支持人民調解組織、行業組織開展調解工作,主動走進街道、社區開展法治宣傳活動,積極融入社區網格等基層平安細胞,共同構建平安和諧法治社會。
推進體制改革,提升司法改革整體效能
作為區法院唯一的派出機構和司法為民的前沿陣地,濱湖法庭始終銳意進取,勇當改革先行者和探索者,創新體制機制,推進信息化建設,全方位多措施提升案件審判質效。
一是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不斷拓寬司法確認的適用范圍,擴大小額訴訟適用范圍,試行新的公告排期制度,審慎行使獨任審判權,制定《統一送達操作規則(試行)》,致力于打造集自行送達、電子送達、郵寄送達、公告送達為一體的統一送達工作機制。
二是完善訴源治理訴調對接新模式。積極探尋適合法庭特點的訴源治理訴調對接工作新模式,以緩解審判壓力,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方面,在法庭內設立調解室,聘任 5 名特邀調解員進行調解;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訴調對接新模式,擴大訴調對接覆蓋面,增強訴調對接公正性,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
三是優化司法便民利民服務新舉措。開通多項網上訴訟服務,實現一網通辦,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當事人少跑腿”;建立健全類案批量處理機制,開展“要素式”審判,基本實現標準化解紛、簡案快審、類案專審,提高審判質效和司法服務水平。
強化隊伍建設,筑牢人民法庭工作根基
隊伍建設是審判事業行穩致遠的基礎和保障。審判人員既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又要有高超的業務能力,還需有慎獨慎微的廉潔品質,方能有效提升司法能力,守護社會公平正義。
——強化忠誠意識,保持政治定力。
——強化擔當意識,提升司法能力。
——強化廉潔意識,筑牢廉政防線。
報告還指出,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法庭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
——提高政治站位,把準法庭定位
——加強巡回審判,創新社會治理
——夯實基層基礎,加強法庭建設
——加強隊伍建設,培育法庭文化
——主動接受監督,確保陽光司法
最后,胡權明提出,包河法院將認真聽取本次會議的審議意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上級法院的有力指導,區委的堅強領導,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力監督,區政府、政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總目標,以打造“6410”工程為抓手,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積極主動、奮發有為,為濱湖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會后,胡權明與濱湖法庭庭長楊芳分別參加了小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