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如今食堂里用作免費例湯的紫菜蛋花湯中的紫菜,古代可是貴族海鮮,直到70年前人類學會如何養殖,才把價格打下來!
中國人吃紫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人們已經發現了紫菜的美味,將紫菜切成細條,沾上醬料,用熱水燙過后食用?。不過,古人卻始終找不到紫菜的種子。每到夏天,海邊的紫菜就會神秘消失,到了秋天,又會突然長到礁石上!
沒有種子,古人怎么種紫菜呢?宋代福建漁民發明了“菜壇養殖法”,就是在礁石上灑石灰水,殺死其他藻類,以便野生的紫菜附著生長,但因為產量稀少,依然大多用作貢品。
20世紀40年代,英國植物學家凱瑟琳·德魯·貝克發現,所謂的紫菜“種子”,其實就是果孢子。
夏天炎熱,紫菜會把產下的果孢子藏進貝殼里,到了秋天,這些孢子長大,產下第二代孢子,這些初代孢子離開貝殼,附著在礁石上,就會長成紫菜!
貝克的這項發現,讓紫菜的規模化養殖變得簡單。從此以后,我們就吃上了便宜的紫菜。(央視三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