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羅城是個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莊,小橋流水石板路,鶯歌燕舞梨花香……”4 月 20 日上午,在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羅城村,第三屆安徽民歌大會暨第四屆羅城民歌展演活動精彩開幕。來自省內 16 個地市的民歌隊伍與多位非遺傳承人齊聚于此,在青山綠水間共同演繹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民歌盛宴。活動期間還舉行了“皖南動聽鄉村”授牌儀式、渚湖姜文旅品牌發布儀式,“渚湖姜”品牌形象代言人“姜秀秀”也正式亮相。
此次活動由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安徽省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指導,安徽省民間歌曲研究會、池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池州市貴池區委宣傳部、池州市貴池區文化和旅游局聯合主辦。全國著名民歌手、羅城民歌傳人姜秀珍,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永盛等眾多嘉賓當池州市相關部門、貴池區、墩上街道有關負責人出席活動,與近千名游客和觀眾一同感受傳統民歌的獨特魅力。
“渚湖姜”品牌形象代言人“姜秀秀”
安徽民歌源遠流長,風格多樣,是江淮大地人民生活與情感的生動寫照。活動開場,一曲悠揚的羅城民歌《羅城是個好地方》在山野間響起,喚醒了漫山翠綠,也正式拉開了民歌展演的序幕。一首首飽含地方特色的民歌,或高亢嘹亮,展現出勞動人民的豪邁氣概;或婉轉悠揚,訴說著生活中的細膩情感,不僅唱出了人們勤勞質樸、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更承載著家鄉土地的歷史記憶與民俗風情。精彩的演出讓現場觀眾沉浸其中、流連忘返,演員們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民歌傳承的責任與使命,意猶未盡。
“皖南動聽鄉村”授牌儀式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時代,李白就在《秋浦歌十七首》中描繪了秋浦兒女對唱民歌的場景。明清以來的池州有關府志縣志中關于民歌的記載,生動闡述了民歌一直以來都是池州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抒情方式。新中國成立后,池州民歌迎來新的發展。貴池羅城民歌代表人物姜秀珍將民歌從田間唱到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其代表作《山歌唱到北京城》成為時代經典。
池州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黨組書記章雄軍表示,近年來,池州市高度重視民歌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通過申報非遺項目、成立民歌研究會、舉辦民歌展演活動等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時,池州市積極踐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發展理念,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據了解,如今,僅羅城一帶就有數百名民歌愛好者,屬地墩上街道更是將民歌納入小學音樂課程,一批新生代校園小歌手茁壯成長,民歌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羅城民歌的傳承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羅城民歌《插秧號子》
羅城民歌發源地、貴池區墩上街道黨工委書記蔡群表示,羅城民歌發源地羅城村,不僅有著秀美的山水風光,更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希望通過此次民歌大會,讓更多人感受到安徽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同時,當地政府也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讓當地的文化“軟實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我們此次演唱的民歌《插秧號子》,是插秧時節勞動人民在田野里一邊插秧,一邊唱著秧號子調節氣氛時所作,能讓人在勞動的同時放松。”羅城民歌省級傳承人錢秀華表示,此次活動不僅讓民歌文化有了展示的舞臺,更促成了各地民歌文化的交流和學習,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她將繼續創新表演方式,向更多市民游客展現民歌的魅力,讓羅城民歌成為貴池一張“有聲”的名片。
阜陽民歌傳承人高亞偉告訴大皖新聞記者,此次非常榮幸能代表阜陽民歌來到池州羅城參加這次民歌盛會,此次他們帶來了2首具有阜陽地方特色的民歌《繡花燈》《賣餃子》,與全省各地同仁們一起交流學習。“羅城環境優美,鄉親們非常熱情和質樸,羅城民歌所展現的羅城獨特的風土人情讓人印象深刻,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活動現場,池州市民陳女士手持手機,記錄下民歌展演的精彩瞬間,還不時跟著旋律輕聲哼唱。陳女士說:“平時接觸流行歌曲比較多,很少有機會聽到充滿池州鄉土氣息的民歌。這次趁著周末,和家人帶著孩子一起來羅城感受傳統文化氛圍,沒想到孩子也被深深吸引,跟著哼唱起來,這樣的活動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真的太棒了!
孟智超 吳帆帆 大皖新聞記者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